在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浪潮中,重慶科技大學以其堅實的人才基礎,正逐步成為推動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升級的重要力量。
5月20日上午,2025“全國主流網絡媒體看重慶教育”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走進重慶科技大學,深入探訪學校在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及服務國家戰(zhàn)略方面的“硬核”答卷。
錨定“國之所需”,構筑戰(zhàn)略人才“核心方陣”
走進重慶科技大學,一股濃厚的科研氣息撲面而來。學校黨委以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戰(zhàn)略眼光,將人才視為學校發(fā)展的“第一資源”,聚焦油氣資源領域和新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領域,以全球視野實施“塔尖人才”聚集行動。
“我們引進了海外頂尖人才2人,引培國家級人才3人,新增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并柔性引進了周守為等5名院士加盟學校?!睂W校人事處處長張琪介紹道。其中,中國工程院周守為院士指導建設的天然氣水合物動力學實驗室,已成為全球首套基于離心原理、自主研發(fā)的大尺度實驗系統(tǒng),為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開發(fā)、災害防控及能源戰(zhàn)略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數據和資料。
“這個實驗室不僅是我們學校的驕傲,更是國家能源戰(zhàn)略安全的重要支撐?!敝苁貫樵菏繄F隊教師嚴文德在實驗室里向媒體團介紹道。他帶領團隊,通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模擬,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為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商業(yè)化開發(fā)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世界頂尖學者王迎旭教授領銜成立的“重慶智能數學與自主智能研究院”也備受矚目。作為重慶市第一個此類創(chuàng)新基礎研究平臺,該研究院在王迎旭教授的帶領下,正開拓國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國際領先的智能數學與自主智能研究高地。”王迎旭教授表示。他帶領團隊,在智能算法、自主決策系統(tǒng)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國際知名學者朱紀平教授領銜的健康環(huán)境研究院,也主動對接“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zhàn)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著力破解安全健康人居室內環(huán)境污染等重大民生關切問題。而國際知名專家孟立建教授領銜的半導體薄膜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則深度融入重慶市“33618”現代制造業(yè)集群體系建設,著力攻克半導體傳感器特色芯片制造中的關鍵技術瓶頸。
立足“梯隊搭建”,激活全鏈人才“創(chuàng)新基因”
在重慶科技大學,人才梯隊的建設同樣引人注目。學校著力構建“近悅遠來”人才生態(tài),以激發(fā)人才活力為關鍵,聚焦專項引進、協同培育、能力提升、融合創(chuàng)新,塑造了“精準引才+系統(tǒng)育才+科學用才”的三維改革矩陣。
“我們實施了更具靶向性的人才戰(zhàn)略布局,構建了‘需求導向+精準畫像’的雙輪驅動機制?!睆堢鹘榻B道。學校通過印發(fā)《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標準和待遇,引才頂層設計更加精準。
在系統(tǒng)育才方面,學校加大了人才自主培養(yǎng)力度,實施國家級人才后備人選精準化支持,并積極開展國家高層次人才項目、市級人才項目、博士后項目等申報工作。同時,學校還鼓勵青年人才赴國(境)外攻讀博士學位,送培優(yōu)秀青年人才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重點培養(yǎng)和儲備一批有潛力、有活力、有影響力的青年學術英才。
“我們學校的青年博士人才倍增明顯,超過800人,同比增長160%。”張琪說。專任教師中博士人才占比突破50%,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在科學用才方面,學校強化了科學評價機制,依據人才特長、學科差異和崗位特點進行分類評審,構建了體系健全、標準科學、機制完善、管理規(guī)范的職稱評審工作格局。同時,學校還打通了晉升通道,推進教職工分類管理、分類考核、擇優(yōu)聘任、多元發(fā)展,形成了能上能下、縱向有梯度、橫向可融通的人才成長晉升通道。
“我們學校的薪酬分配體系也更加完善了。”張琪補充道。學校構建了以業(yè)績貢獻和能力水平為導向的薪酬分配體系,加大了對高質量成果的獎勵力度,探索建立了市場化、差異化的薪酬激勵機制,全力調動高水平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厚植“服務生態(tài)”,締結雙向賦能“共生契約”
在重慶科技大學,人才服務同樣是一大亮點。學校以“三個優(yōu)先”“六位一體”為抓手,構建了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堅持經費投入優(yōu)先保障、住房需求優(yōu)先解決、科研保障優(yōu)先配置等“三個優(yōu)先”保障機制,實施子女教育、配偶安置、戶籍遷移、醫(yī)療保障、安居保障、創(chuàng)業(yè)孵化等“六位一體”服務工程。
“我們學校的住房保障政策非常給力?!鼻嗄杲處熧R顯明告訴媒體團。他通過學校的住房保障政策,順利申請到了一套人才公寓,解決了住房難題?!斑@讓我能夠更加安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p>
此外,學校還建立了高層次人才及急需緊缺人才“綠色通道”,加大“一人一議”綜合評議力度,形成了引才育才從數量擴張向質量躍升的結構性轉變。近年來,人才服務滿意度持續(xù)攀升,人才流失率大幅下降,人才隊伍穩(wěn)定性指數連續(xù)三年保持增長。
“我們學校的科研氛圍非常濃厚,學校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高、支持力度大?!辈┦垦芯可懯烙癖硎?。他所在的科研團隊在學校的支持下,成功申請到了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并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國際Top期刊上發(fā)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