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国产精品码在线观看0000,国产精品XXXWWW丝袜美女,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strik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uniie"><th id="uniie"></th></blockquote>

  • <cit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cite>
  • 首頁>檢索頁>當前

    用心雕刻命運的硯臺——記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非遺學院”教師馬萬榮

    發(fā)布時間:2025-10-10 作者:尹曉軍 葉滿山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當刻刀轉(zhuǎn)為粉筆,馬萬榮通過不斷學習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是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非遺學院”的一名教師,摸索出“文化+技藝”教學法,讓100余名學生傳承硯臺制作技藝,其中5人成功申請認定為縣級非遺傳承人。

    馬萬榮是藏族人,出生于1978年,家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馬萬榮的童年在放牛、砍柴中度過,他的父親還是當?shù)匦∮忻麣獾某幣_匠人,讀書之余,他也經(jīng)常把玩刻刀。

    但命運似乎和馬萬榮開了個玩笑。三年級那年,由于父親生意失敗,欠下許多外債,母親無奈將他從學校領回。輟學后,馬萬榮開始幫父親打磨硯石,“那時候沒有機器,全靠手工磨平石頭。一盆水、一塊砂紙,磨到手指脫皮。”

    但對于上學的渴望一直藏在馬萬榮心中。199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來到西北師范大學的“洮硯藝術商社”,因為每年要召集一批洮硯學徒,馬萬榮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白天學習刻硯,晚上補習文化課。

    一天,馬萬榮正在雕刻一方硯臺。一位男生駐足觀看,并詢問他雕刻的內(nèi)容。馬萬榮說:“《西廂記》。”男生又說:“你刻的男的是誰?”馬萬榮回答:“戲里聽過,男的就是男的,女的就是他娘子。”男生搖著頭說:“那你肯定做不好這方硯臺。”他一聽,心里很不舒服,“我怎么刻不好?我刻的東西,你能刻出來嗎?”男生說:“你對《西廂記》最基本的故事都不清楚,要了解故事你就要買書看。”

    然后,男生便把西廂記的故事給馬萬榮講了一遍,這才令他恍然大悟。男生名叫高雄山,是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的學生,他建議馬萬榮買書學習,并指導練習素描。幾個月下來,他便掌握了素描基本功,這段經(jīng)歷也為他日后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期間,他也順利取得了中專學歷。“我想讓洮硯走出大山,對文化知識越學習,越著迷,再也放不下了。因為我是給文化人做硯臺,必須要學習文化?!瘪R萬榮說,每年只要有學習、培訓的機會,他都不會放過,“時間就像松緊帶,你想繃大它就能繃大,想放松就能縮小?!?/p>

    他一邊打工,一邊自學《中國工藝美術史》《漢畫像石拓片集》等,并報名成人自考,每天凌晨3點起床背書,白天雕硯臺,晚上看論文。3年后,他通過國家開放大學取得本科學歷。2011年,馬萬榮被評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

    2018年4月,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成立“非遺學院”,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非遺”傳承人。馬萬榮憑借在硯臺制作技藝領域的卓越成就,成為首批引進的非遺傳承人之一。“面試時,評委讓我3小時內(nèi)完成硯臺創(chuàng)作,我雕了一方《絲路硯》,評委當場拍板錄用?!瘪R萬榮帶著對硯臺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正式成為一名教師。

    初入高校,馬萬榮面臨多項挑戰(zhàn)。第一次上課時,他連白板都打不開,緊張得手心冒汗。但他沒有退縮,主動旁聽其他老師授課,學習講課經(jīng)驗,用5年時間摸索出“文化+技藝”的教學法。他將硯臺制作與傳統(tǒng)文化知識結合,要求學生先了解感悟傳統(tǒng)文化里的故事,再雕刻人物,“不懂文化,手再巧也是匠人?!?/p>

    “我的課堂沒有PPT,只有飛濺的石屑和沾滿礦物粉末的雙手。”課堂上,馬萬榮將非遺技藝與現(xiàn)代教育結合,開設“硯臺設計與文化表達”課程,并引入素描、書法等輔助課程,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傳統(tǒng)工藝。他還將硯臺制作與學術研究結合,發(fā)表多篇論文,并申請3項專利。

    在馬萬榮看來,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活在課堂里的技藝,他始終堅持文化對技藝的賦能,并不斷將青銅器銘文、敦煌壁畫等元素融入硯臺設計,開創(chuàng)性地將“錯金工藝”應用于硯臺制作,受到了學生們的青睞。

    從田埂到講臺,馬萬榮用刻刀雕琢出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路。作為班主任,馬萬榮目前帶過3個班120名學生,他清楚記得每個學生的特質(zhì),用耐心和愛心幫助他們成長。在馬萬榮的努力下,已有100余名學生傳承硯臺制作技藝,其中5人成功申請認定為縣級非遺傳承人。如今,他正在申請將洮硯制作技藝帶入“一帶一路”國際課堂,“我想讓全世界看到,中國非遺不僅能活下去,更能活出彩。”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葉滿山)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