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国产精品码在线观看0000,国产精品XXXWWW丝袜美女,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strik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uniie"><th id="uniie"></th></blockquote>

  • <cit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cite>
  • 首頁>檢索頁>當前

    校園非遺博物館建設:

    讓“非遺進校園”進入2.0時代

    發(fā)布時間:2025-03-14 作者:苑利 來源:中國教育報

      “非遺進校園”已經走過了10多個年頭。“非遺進校園”,不僅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也加深了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其價值不言而喻。但“非遺進校園”的短板也顯而易見——即使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在兩小時的有效時間里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呢?

      我們的答案是通過建設校園非遺博物館,讓非遺永駐校園。

      校園非遺博物館的展陳內容可以是單一主題,如校園泥塑博物館、校園年畫博物館、校園剪紙博物館、校園木雕博物館等;也可以集各類非遺項目于一身,既包括剪紙、年畫、布貼畫、樹皮畫,也包括石雕、木雕、磚雕、玉雕,既包括陶瓷、琉璃、泥塑、面塑,也包括蘇繡、蜀繡、湘繡、粵繡。以我們的經驗看,校園非遺博物館的展陳內容應該以青少年喜聞樂見、令人賞心悅目的工藝美術類遺產為主。

      通過校園非遺博物館的建設,我們力爭達成三個目的:

      一是讓學生了解祖先的審美,建立獨具中國特色的審美體系。例如,從中國泥老虎的雕塑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古代兒童在色彩的選擇上更喜歡黃色、綠色以及品紅色,在裝飾裝潢上更喜歡在小動物身上畫牡丹等充滿吉祥寓意的傳統(tǒng)圖案。這些工藝美術類遺產是藝人匠人集體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民間藝術,更能代表中華民族的審美觀。要想了解中國文化的底色,不了解這些來自民間的工藝美術作品是萬萬不行的,這也是民間藝術與只代表個人風格的文人創(chuàng)作的最大不同。

      當然,“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的差異,各地工藝美術所展現出來的審美取向也有所不同。例如,北方的年畫用色飽滿、線條粗獷,而南方的年畫用色淡雅、線條細膩。這些規(guī)律性的特點需要我們通過精心的展覽設計系統(tǒng)地呈現出來。

      二是讓學生了解祖先的智慧。例如,各地的泥玩具都會弱化其突起部分,并以摶型結構的形式將這些突起部分呈現出來,目的就是盡可能減少兒童用手掰斷的可能性。如在泥人、泥老虎的造型中,耳朵、腳、尾巴等突出部位基本上都是通過摶型設計來解決容易折斷的問題。

      三是讓學生了解祖先治理社會的方式。在祖先看來,工藝美術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教化社會的方式,這與中國歷史上一直秉持的“寓教于樂”思想和“文以載道”的學術傳統(tǒng)息息相關。如年畫中經常出現關公的形象,傳統(tǒng)剪紙中經常出現岳飛的形象,玉雕中經常出現和合二仙的形象,顯然與作者們想通過這些形象的塑造,來強調誠信、善良、愛國、和善等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美德有關。

      與“非遺進校園”傳承模式相比,校園非遺博物館建設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首先,校園非遺博物館建設投資少、見效快,一次投入可長期使用,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育投資模式與傳播模式。其次,校園非遺博物館讓非遺走進校園,學生隨時都可以參觀、學習、臨摹,在培養(yǎng)他們欣賞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解決了傳承人進校園時間短、信息少、內容單一等問題。最后,校園非遺博物館盡管規(guī)模有限,但展品來自全國各地,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與藝術視野,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那么,校園非遺博物館的建設是否意味著要取代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呢?

      當然不是。即使再好的非遺博物館也無法取代傳承人的口傳心授。應該說,校園非遺博物館是對傳承人進校園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彌補傳承人進校園的種種不足,但不能完全替代。

     ?。ㄗ髡呦抵袊囆g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03月14日 第0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