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在路上”,研學旅行以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的高遠立意,知識整合的教育方式,提供“教育所須,學校所不足”,用學生們更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完成了對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近日,游學教育專業(yè)機構、新三板掛牌企業(yè)世紀明德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研學旅行的不斷發(fā)展,未來將會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整個行業(yè)生態(tài)將邁入“立體變革”時代。
世紀明德營員在江西景德鎮(zhèn)體驗手繪、陶土文化
研學旅行將逐漸突破“游”、“玩”的簡單結合
以世紀明德為例,其對課程任務的設計遵循“線和點”相結合的模式。“線”,即在學生出行前充分依托研學目的地的資源優(yōu)勢、文化內涵、學校特色、學生心理、興趣需求等,策劃提供此次研學的10個總課題,讓學生自成小組自選課題,在研學活動中實地探究,結合《研學課程手冊》及專業(yè)講解,完成研學報告;“點”,即在每天、每個研學點上,根據研學點本身特點及學生學齡特點,設置形式多樣、靈活有趣且實操性強的定制任務,涉及知識性、活動性、體驗性等多種實踐,比如話劇創(chuàng)作和表演、實地采訪、制作工藝品等。每個任務都會匹配設計精美、內容準確的課程任務卡,在對應研學點下發(fā)給學生,作為研學過程中的“驚喜”體驗。
研學旅行的范疇或將涵蓋夏令營、游學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夏令營分為營地式與旅行式兩種,在暑期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豐富的活動,由專業(yè)教師進行指導,有一定教育意義。游學,在現代文化中被定義成這樣一種現象: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到另一個全新環(huán)境里學習和游玩,既非單純的旅游,也非純粹的學習,而是學與游的一種融合。
在中國,研學旅行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研學1.0時代是建國初期,屬精英國培型,只有少數優(yōu)秀學生才能參加;研學2.0時代是20世紀90年代,屬大眾旅游時代,但存在著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21世紀前十年,隨著市場化需求的增長及運作,相對專業(yè)化的研學3.0時代開啟,出現了一些代表性的素質教育集團;21世紀第二個十年,研學旅行產業(yè)進入了活躍的發(fā)展時期,無論是國家政策導向,還是行業(yè)內人才流動性的提升,都給研學旅行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新一代父母在教育理念上的轉變也為研學服務的發(fā)展和升級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教育改革的紅利依然會在未來不斷釋放。
營地教育將成為研學重點環(huán)節(jié)
研學營地是共享式營地,它不是一個學校,是一個微縮的校外教育空間,通過一系列設施的搭建,通過一批批的研學課程內容研發(fā),成為一個個專業(yè)的研學營地,實現對學生校外教育的空間功能。世紀明德CEO王京凱表示,“世紀明德已經開始自建營地的嘗試,涉及到營地的開發(fā)、規(guī)劃、建設、投資、運營的完整環(huán)節(jié),通過自建營地沉淀相關經驗,逐步進行大規(guī)模復制,梳理形成營地開發(fā)建設標準。營地開發(fā)在中國尚屬新生事物,暫無成熟可借鑒的經驗,世紀明德當前除了自建模式,也在嘗試聯合投資、托管運營等模式,處于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階段?!?/p>
從研學空間來看,研學旅行可分為省內、省外、出境三個維度。本地的研學旅行會成為最普遍、最常態(tài)化的活動,也會是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營地是研學旅行的基地,營地內的教育內容是研學旅行的目的,營地教育屬于研學旅行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
研學旅行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
研學旅行屬于校外教育,其中的研學和旅行同等重要,既要兼顧旅行體驗,又要兼顧研究性、實踐性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形式,是使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有效載體。
據了解,世紀明德近一年來聯合研學旅行主管部門、研學旅行示范實驗區(qū)、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及中外優(yōu)質中小學,共同發(fā)起了“研學旅行在中國”系列活動,旨在推動研學旅行在中國的全面落地,助力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目前,活動已于北京、西安、長沙、呼和浩特、蘭州、成都落地,并將陸續(xù)于貴州、江蘇、山東、河北、安徽、浙江等地,開展研學旅行優(yōu)質落地方案及優(yōu)質資源的推介。(阮萱)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