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報訊(見習記者 林煥新)“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舞,也是一個鞭策,希望我們?yōu)閲易龀龈蟮呢暙I?!薄斑@是國家給予的最高榮譽!”9月29日下午,袁隆平院士、黃旭華院士來到中國工程院,參加中國工程院學習袁隆平、黃旭華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時說道。就在當天上午,二位院士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
談到榮譽,他們并未多言,而說到科研工作,他們有說不完的話想與后輩分享。
“現(xiàn)在我有兩個主要任務。第一是實現(xiàn)雜交稻的高產(chǎn)、更高產(chǎn)、超高產(chǎn)?!痹∑浇榻B,“現(xiàn)在我們正在向每畝1200公斤沖刺,預計10月中旬就能收獲,實現(xiàn)每公頃18噸的目標,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他的另一個任務是“培育耐鹽堿水稻”,計劃在十年內(nèi)發(fā)展耐鹽堿水稻一億畝,這將生產(chǎn)300億公斤的糧食,多養(yǎng)活1億人口。
“來之前,我去跟我的超級稻告別,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地里去?!痹∑秸f:“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應該繼續(xù)努力,繼續(xù)攀高峰?!?/p>
會上,黃旭華說起1958年剛開展導彈核潛艇工作時的困難情形,感慨萬千:“我開始干工作的時候,國家的工業(yè)技術同生產(chǎn)能力嚴格來說是不具備研制核潛艇的基本條件的,而更大的困難是我們沒有專業(yè)人才,一個也沒有。我們都是土包子?!?/p>
當時對于核潛艇一無所知的黃旭華與同事們,面對艱苦的科研條件提出了“騎驢找馬”的策略:“沒有馬,就先騎驢,一邊走一邊找,一邊走一邊創(chuàng)造條件,如果連驢都沒有就邁開雙腿?!彼麄円揽克惚P、計算尺、磅秤,硬是把中國的核潛艇造出來了。在場的人聽著故事,無不感動。
“我們搞科研的,必須要有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信心?!币呀?jīng)93歲高齡的黃旭華寄語青年科研工作者。直到去年離休,他從未離開過中國核潛艇事業(yè)一天。
座談會后,中共中國工程院黨組決定,號召全體院士學習袁隆平、黃旭華院士許身報國、無怨無悔的堅定信念;學習他們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他們矢志不移、攻堅克難的擔當精神;學習他們忘我無私、鞠躬盡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們嚴格自律、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