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厝門門對臺,海峽風景入眼界,兩岸民俗同一派,風獅爺威鎮(zhèn)閩臺……”這是廈門“荷葉說唱”劇目《門向?!分械某~。前不久,在第14屆海峽兩岸“讀冊歌”電視廣播大賽上,廈門同安區(qū)西塘小學表演的《門向?!窐s獲一等獎第一名。
近日,記者走進西塘小學的舞蹈教室,看到一名專業(yè)演員、兩名音樂教師,正在教該校歌仔戲社團的孩子們練習唱歌仔戲。據(jù)介紹,這所學校外來員工子女占比為85.8%。歌仔戲社團30余人,只有兩名孩子是本地人。
林麗虹是廈門市歌仔戲傳承人,也是一名職業(yè)演員。“注意眼睛要往上看,要有表情,手指動作也要到位。”林麗虹對每個小演員的表演細節(jié)都“扣”得很緊。她說,很多外來娃不會講閩南話,但這并不影響她們學戲,每個孩子對語言和語音的理解能力都很強。
西塘小學五年級一班的楊佳蕾來自四川,父母來廈門務工十多年?!昂芟矚g學戲,因為唱起來很好聽,舞蹈動作也好看,爸爸媽媽看我表演很驕傲。”楊佳蕾說。
來自湖南的馬靖涵現(xiàn)在是六年級學生。她和另外一名同學表演的歌仔戲《十八相送》,2020年10月獲第三屆福建省中小學戲劇展演一等獎。馬靖涵在劇目中飾演祝英臺。
為了讓孩子們能學好歌仔戲, 西塘小學還派出兩位音樂教師洪石韋、陳慧萍具體參與排練。“每一個表情、眼神,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老師都反復講解,讓我們反復練習?!瘪R靖涵說。為了演好歌仔戲,她和社團成員每天放學后都要練習一個多小時,周末及寒暑假也跟著老師們練習。
“在日常音樂課上,我們也會滲透一些傳統(tǒng)劇目的內(nèi)容?!焙槭f說。
陳慧萍告訴記者,“荷葉說唱”是廈門首創(chuàng)的一個曲種,看似簡單,其實奧妙不少。她說,演員須說一口地道的閩南話,另一方面,小孩子一手拿著快板,一手托著荷葉,時間一長,手容易酸疼,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考驗,需要有堅持的毅力。
“讓閩南文化走進校園、能增強外地娃的歸屬感”西塘小學校長葉五洲介紹,作為廈門市閩南藝術特色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示范校,學校除了組織歌仔戲社團外,還開發(fā)了閩南文化校本教材,創(chuàng)、編、排了一批閩南歌曲,同時還引進“講古”“答嘴鼓”等民間藝術。這些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閩南文化的熏陶。
西塘小學的歌仔戲,只是同安閩南傳統(tǒng)文化遍地開花的一個縮影。現(xiàn)在,同安區(qū)汀溪中心小學的宋江陣、第二實驗小學的車鼓弄、國祺中學的南音都成為學校的藝術“名片”。
近年來,在同安,宋江陣、蓮花褒歌、錫雕等文化傳習中心先后成立,歌仔戲、車鼓弄、南音、閩南童謠、閩南話合唱等十多個民俗文化藝術基地相繼成立,現(xiàn)在全區(qū)有一百多個民間文藝團隊常年開展演出,傳承和弘揚同安民俗文化。
同安區(qū)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政府高度重視民間藝術傳承的背景下,區(qū)教育局順勢而為,開展名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進校園活動,通過建立學校戲曲社團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戲曲文化的知識普及。
“藝術最終要靠孩子們來傳承。”林麗虹認為,傳統(tǒng)戲曲進校園,不僅能讓孩子從小接受藝術的熏陶,更能讓孩子從小就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 熊杰 )
圖一、圖二、圖三:林麗虹指導孩子排戲。攝影 熊杰
圖四:孩子們在練習基本功。攝影 熊杰
圖五:音樂教師陳慧萍在指導孩子排戲。攝影 熊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