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相繼作出了暫停對外開放的決定。在這一非常時期,博物館不能像往日那樣將參觀者“請進來”,于是開始利用科技手段讓館藏展品“走出去”,各種線上展覽、數字博物館,結合視頻直播講解,使得疫情期間的人們足不出戶即可“云游”博物館。
觀展方式的改變?yōu)椴┪镳^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場館中的藏品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走出來”,參觀者也可以在云端走入虛擬的博物館空間。那么,當人們再次走進實體博物館時,將會獲得何種有別于“云端觀展”的感受與體驗?當時間和空間不再成為限制人們觀展的因素,博物館如何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更加有針對性地改善展教服務,推進館校深度合作?放眼國外近年來的場館教育和館校合作實踐,可以為我國“后疫情期”博物館教育提供參考。
加深參觀者對歷史的認知和思考
以色列帕爾馬赫(The Palmach Museum)軍事博物館坐落在被稱為“以色列博物館之城”的特拉維夫市。在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的以色列,年滿18歲的男女青年均須服兵役,而參觀這座以浸入式體驗為特色的軍事博物館,則成為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門必修課。
參觀者走入博物館之后,就同幾位帕爾馬赫新兵一起,開啟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歷程。整個展覽采用個人敘事的視角,以幾名青年在以色列建國戰(zhàn)爭期間的經歷為主線貫穿始終,通過極具“代入感”的場景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使參觀者追隨主人公的所思所行,從中了解帕爾馬赫組織的戰(zhàn)斗發(fā)展史。除了以小敘事呈現大歷史,該展覽的另一大特色是其極富創(chuàng)新性的展示方式。場館內沒有傳統(tǒng)博物館常見的展柜和藏品,而是通過電影、紀錄片以及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的聯(lián)合展示、生動逼真的3D立體場景和情境設置,使得參觀者隨著故事情節(jié),每走入一個展廳都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知體驗。
作為對這場近兩小時體驗之旅的延伸和補充,博物館在線上、線下都設有照片庫、檔案館、圖書館和紀念堂,參觀者可以從中查找想要進一步了解的照片、電影、紀錄片、地圖、歌曲、書籍、歷史實物及紙質史料等各類資料,還可以在網上分主題詳細了解這段歷史,甚至能夠查看到帕爾馬赫組織成員的相關資料。由此使得參觀者在切身的感知與體驗之外,得以進一步加深對這段歷史的理性認知和思考。
提升館校合作教育的質量和深度
與理念導向的帕爾馬赫博物館不同,美國的保羅·蓋蒂博物館(The J. Paul Getty Museum)則屬于以藏品為導向的博物館。作為一座集教育研究與實踐于一體的博物館,蓋蒂博物館自1954年成立之初,就以推進大眾審美教育為使命,致力于增進社會大眾及專業(yè)機構對藝術作品的深度感知和對藝術史知識的了解,并認為這對于提升社會活力及民主程度至關重要。半個多世紀以來,蓋蒂博物館一直秉承這樣的理念,“藝術作品是人們了解世界復雜多元歷史文化的窗口,它反映著人類特有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憧憬未來的靈感”,并以此為指導思想,開展了一系列與收藏、展覽相關的教育、出版和研究等工作。
博物館下設的公共教育部在蓋蒂中心和蓋蒂別墅兩個館區(qū)為參觀者提供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高質量教育服務項目,目的在于使參觀者能夠近距離地欣賞、理解藝術作品。公共教育部的服務對象覆蓋了各個年齡段的群體,包括成人學習者、高校教師和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和學生及其家庭、社區(qū)團體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等,它通過鼓勵并幫助人們理解、鑒賞藝術作品,了解其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來實現蓋蒂博物館服務大眾美育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面對上述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博物館的公共教育部都力圖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服務,使參觀者博物館從其官網上獲得滿足各自需求的學習資源。
早在20世紀80年代,蓋蒂藝術教育中心(Ge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s)就曾引領并推動了美國中小學的藝術教育改革,通過聯(lián)合多位藝術教育專家推廣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DBAE),旨在提升藝術教育在美國公立學校中的地位和質量。在這次藝術教育改革中,蓋蒂藝術教育中心從宏觀上為藝術教育的實施設計了一個“理論建構—師資培訓—資源建設—教學實踐—評價反饋—理論完善”的推行模式。之后的實踐效果顯示,該模式使以多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迅速成為美國藝術教育領域共同關注的課題,并且重新定義了學校藝術教育,引發(fā)了整個美國對藝術教育改革的關注和反思。
著名藝術教育家埃利奧特·艾斯納(Elliot W. Eisner)曾這樣評價蓋蒂藝術教育中心——它從成立之日起,就以提升美國公立學校中藝術教育的質量和地位為使命,“像它這樣持續(xù)且富有智慧地將自身的慈善事業(yè)用于發(fā)展藝術教育的機構,在這個國家(美國)從未有過”。
近年來,蓋蒂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在藝術品收藏、展覽及研究方面的特色和優(yōu)勢,不僅根據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標準開發(fā)出了龐大的藝術課程資源,而且在變革藝術乃至其他學科教與學的方式上也作出了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蓋蒂博物館不僅在其官方主頁上為藝術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千余份基于國家共同核心標準和加州課程內容標準的教案,還圍繞藝術與語言的跨學科整合、藝術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等主題廣泛開展館校合作研究項目。
使歷史教育變得可觀、可觸、可感
進入21世紀以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日漸成為其核心和靈魂,這一點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由帕爾馬赫博物館和蓋蒂博物館的教育探索構想“后疫情期”的場館教育,我們不難發(fā)現,生動的感知體驗和深度的交流互動,是線下場館教育無法被“云端觀展”所替代的獨特之處,這也是“后疫情期”人們對線下展教活動的更高期待。像帕爾馬赫博物館這樣的體驗式博物館,著眼于從參觀者的具身感知入手,使其獲得一種鮮活的、類似于“生活體驗過的經驗”,這一點遵循了青少年兒童心理發(fā)展及學習特點;而以講故事的方式,輔以高科技打造的逼真場景,則充分體現了線下博物館教育無法被線上活動替代的“情境性”,這使得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不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變得可觀、可感。
此外,在“后疫情期”,相較于唾手可得的館藏數字資源,有針對性且具有“長效機制”的博物館教育服務將更為人們所期待。蓋蒂博物館在深度館校合作方面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6年度重大項目“當代中國美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子課題“以美育為靈魂的當代中國藝術教育話語體系構建研究”、江蘇省高校教育學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APD]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22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