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午睡了,中班的強強卻很反常。他在床上翻來覆去,一會兒舉起小腳,一會兒把被子踢到隔壁床位,一會兒半個身子都堆在了隔壁床位。見此情景,保育員快速走過去,拍拍他說:“你在干什么?再不睡覺,就送你去小班哦?!睆姀娏⒖掏O聛頉]動靜了。但沒過多久,他又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強強動靜不小,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午睡時間快要過半,強強打擾了不少小朋友,老師也生氣了:“強強,你是不是要去小班,重新學(xué)習(xí)一下怎么睡覺???”一聽這話,強強頓時又安靜了。但效果并不持久,很快,他又動了起來。這次,老師很嚴(yán)肅地說:“強強,再不睡覺,就帶你去找亮亮老師(小班老師)!”“不要,不要!”強強害怕了,躲到被子里不敢動彈了,他沒有立刻睡著,但總算不影響其他人了。
之后的幾天,強強還是在睡覺時翻來覆去。以至于老師和保育員在午睡前會專門講幾句話嚇唬他。后來,強強有些不對勁了,早上入園時會扭扭捏捏地跟在媽媽身邊,不想離開,而且會說出“討厭來幼兒園”的話。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該案例進(jìn)行了研討。沒想到的是,我們發(fā)現(xiàn),“再不排隊,就不要出去玩了”“再不睡覺,就送你去小班”“再不睡覺,女巫要來抓你了”……這樣的話經(jīng)常出自教師之口。并且,部分教師承認(rèn),成人以謊話、氣話、狠話來哄騙、威脅、嚇唬幼兒的做法,確實可以很有效地控制、阻止或改變幼兒的行為。所以很多時候,成人就脫口而出了。
這種典型的教育方法被稱為“恐嚇教育法”。它看起來有效,但卻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發(fā)展,也會使成人失去教育的力量?!稛o條件養(yǎng)育》的作者埃爾菲·科恩將這種方法稱為“愛的撤回”。他說,這種暫時的情感拋棄,是比體罰更冰冷的懲罰。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言語恐嚇的危害。
接著,我們就怎么解決午睡難題,展開了討論。
教師A:“可以讓他們上午多在戶外逛逛,增加運動量?!?/P>
教師B:“小朋友睡不著,可能在家里就沒有午睡習(xí)慣,老師需要和家長溝通一下?!?/P>
老師C:“可以‘佛系’一點兒,要求他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睡不著也可以?!?/P>
這時,有人提出了疑問:“為什么不在強強第一次拒絕午睡時就詢問他的想法呢?”
我們意識到,問題的重點好像不在于使教育者掌握更豐富的策略,而在于找到問題的原點——成人潛意識中的先入為主觀念。該案例中,教師沒有在強強第一次拒絕午睡時詢問原因,大家在分析這一案例時也沒有想到。我們在潛意識里常常會把自己當(dāng)作標(biāo)尺來衡量幼兒,所以,教師就理所當(dāng)然地認(rèn)為,強強不睡覺是因為淘氣,自然也就不會多追問一句原因了。
那么強強為什么不睡覺呢?原來他說是看到教師允許另一個插班生童童不午睡,所以他覺得自己也可以不睡。
讓兒童的想法被看見是如此重要,因此,我們要不斷地系統(tǒng)地研究自我,根除內(nèi)心先入為主的看法,重新獲得看見兒童的能力。
如何根除教師先入為主的想法呢?這就引出安·佩羅倡導(dǎo)的一個原則: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孩子們的注意力上。該原則需要教師充當(dāng)兩個角色,首先是接受者的角色。遇到問題,需要去傾聽和觀察,兒童在表達(dá)什么。強強不午睡其實是他在意教師只允許童童不午睡這件事,有可能他認(rèn)為這是不公平的。其次是積極反饋者的角色。要尊重兒童探究問題的權(quán)利,并為此留出空間和時間。于是我們鼓勵強強訪談童童為什么不午睡,并組織孩子們在飯后談話時間就為什么要午睡、中午睡不著該怎么辦進(jìn)行討論。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強強不但開始順利午睡了,還學(xué)會了關(guān)心并照顧童童。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教師才可能成為善于思考、富有同理心的引導(dǎo)者。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xué)杭州幼兒師范學(xué)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