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国产精品码在线观看0000,国产精品XXXWWW丝袜美女,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strik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uniie"><th id="uniie"></th></blockquote>

  • <cit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cite>
  • 首頁>檢索頁>當前

    你的“下一本書”就在“這本書”里

    發(fā)布時間:2020-06-17 作者:凌宗偉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今年上半年宅在家里,前前后后讀了不少書,也看到了不少名師開列的書單。但從我個人的閱讀經(jīng)驗來看,總覺得有些書單的書目與書目之間是“隔”的,或者說是“斷裂”的。于是你不得不去思考這些書,他們果真讀過嗎?盡管讀書是個人的事,但如果真的去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下一本書”就在“這本書”里。一本挨著一本,讀心理學,是一串,讀思維又是一串,邏輯又是一串,雜食,不等于亂食。既可以下里巴人,也可以陽春白雪,但這當中是有個脈絡的,彼此相通的。

    譬如我這回讀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20周年紀念版)》,就發(fā)現(xiàn)書中許多觀點并不陌生,都是在別人觀點上的闡發(fā)。我以為這本書吸引中國內(nèi)地讀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找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主旨與框架;二是有些教師讀書面太窄,很少閱讀教育哲學與心理學書籍。作者理論的前提是: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自我完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我們?nèi)绾螢槿?,也就如何教學。核心是做教師的自我認同與審視十分重要,有了認同才能執(zhí)著,有了自我審視,才會兼容并蓄,既不執(zhí)于一端,又不一分為二。說白了這更多來源于“心靈哲學”和心理學。要具體了解“心靈哲學”,則可以翻翻約翰·R.塞爾的《心靈導論》和約翰·麥克道威爾的《心靈與世界》、安東尼·吉登斯的《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xiàn)代中的自我與社會》等?!白晕艺J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來的一個心理學概念。而要了解心理學最好要翻翻榮格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書。

    教育學本就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還是要盡可能多讀一點兒,讀得少、讀得窄難免被人忽悠,更可怕的是你還可能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譬如前幾年各種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的時候,我就讀喬伊斯的《教學模式》,結果發(fā)現(xiàn)專家們推出的林林總總的教學模式跟喬伊斯所闡述的教學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后來我在主持區(qū)“鄉(xiāng)村中學語文骨干教師工作站”的研修工作時就跟老師們一起從《教學模式》讀到《教學設計原理》《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學習的條件》,幫助老師們從理論源頭明白了“什么是教學模式”“什么是教學設計”“為什么模式不是固化的”“從教學設計到教學實施的關鍵因素在哪里”等。我個人則因此進一步增強了與教學設計有關的論著的閱讀興趣。當我讀到《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所倡導的“逆向設計”時忽然發(fā)現(xiàn),我們天天喊“有效教學”“高效教學”,可是何為“效”并不是太清楚,如何測量更是一頭懵懂。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很少關注甚至根本就沒有關注“評價”的設計。于是這些年我又翻了不少關于認知心理學與課堂觀察和測量、評價的譯著,如《人是如何學習的》《腦科學與課堂》《教學中的心理學》《合理有據(jù)的教師評價》《高效教學:框架、策略與實踐》《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等。進而對教學設計有了更為全面的認知,并由此對第一代教育評價理論到第四代教育評價理論書籍(如《教育和心理的測量與評價原理》)做了一番相對集中的閱讀,慢慢地彌補了自己在教育測量理論與技術方面的認知和技術上的缺失。

    回到《教學勇氣》,許多同仁覺得不好讀,我以為部分原因可能還是讀得少。我以為作者的核心是教學的勇氣首先是“分離”的勇氣,有了與群體分離的勇氣才可能有屬于個體的教學,然后就是“不再分離”的勇氣,亦即要有勇氣走進“學習共同體”。談及勇氣,我們還可以翻翻費爾南多·薩瓦特爾的《教育的價值》,作者在《致老師的一封信》中說:“我所說的‘教育的價值’中的‘價值’,有兩層含義:教育是有益的、很重要的和有效的,但卻是一種勇者之為,是人類邁出的勇敢的一步?!?/P>

    還是要盡可能多讀幾本書,更要讀一些似乎與教育無關的有“硬核”的書,對暢銷書則要多一點兒審視的意識。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17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