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季,一批批“05后”大學新生背著行囊、揣著夢想涌入校園。面對全新的生活體驗,如何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更好應對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等多重挑戰(zhàn),成了他們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之一。
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大學新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比如,規(guī)律作息可降低焦慮情緒,而均衡飲食能避免因營養(yǎng)失衡導致的精力不足,達到身心平衡的狀態(tài),為大學生應對復雜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提供基礎保障。再比如,每天堅持有氧運動,可以直接刺激海馬體產生新的神經元,幫助提升記憶力與信息處理速度。同時,減少熬夜能使大腦在課堂中保持專注,避免分散注意力……
不過,初入大學的新生,往往在處理這一課題時存在困惑。相較于中小學,大學的作息時間更為靈活,可自主調配的時間也隨之增加,如何找到平衡點、做好時間管理是一大困惑。以體育運動為例,大學體育的理念和評價與中小學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注重專業(yè)化與個性化發(fā)展,后者側重基礎性與綜合性培養(yǎng)。當“必須運動”的時間減少了、“自由放飛”的時間增多了,一些新生面臨“不知道如何開始鍛煉”的困擾。
健康不應是青春的附屬品,而應成為支撐學業(yè)、事業(yè)、生活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對此,高校應強化“健康第一”的育人共識,深化課程改革,引導新生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面對“05后”新生群體,高校的引導不能停留在“橫幅+講座+手冊”的傳統(tǒng)做法上,要多一點產品思維。不妨把學生當作“用戶”,把健康教育課程當作“產品”,關注“05后”大學新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從需求調研到設計、運營、反饋,全流程圍繞學生痛點展開,為他們提供可落地的參與路徑。這樣才能讓體育鍛煉從“被動要求”變成學生愿意“主動選擇”,助力學生養(yǎng)成鍛煉習慣。安徽農業(yè)大學等高校的體重管理課之所以深受學生喜愛,成為“秒搶課”,就在于精準把握并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求。
當然,除了體育鍛煉,健康的生活習慣還包括飲食、作息、心理等多個方面。近年來,不少高校食堂嘗試開設減脂餐窗口,為學生量身定制減脂餐、無碘鹽餐食等。一到飯點,這些窗口前就排起長長的隊伍。為了鼓勵更多的同學早起,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推出一系列早餐優(yōu)惠活動,通過半價優(yōu)惠、21天打卡活動等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作息。這些探索同樣是產品思維的體現。它們的成功也充分說明,善用產品思維,少一些刻板說教、多一些需求洞察,少一些形式主義、多一些體驗優(yōu)化,少一些一勞永逸、多一些動態(tài)迭代,在引導大學新生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ㄗ髡呦岛辖逃龍罂瘓F《湖南教育》編輯部副主編)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0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