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化,我國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日益強烈。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平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提升學生的全球勝任力,成為亟須深入探索的重要任務。清華大學(以下簡稱學校)亞洲青年交流中心積極探索中外學生混合住宿模式,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已經驗證了利用第二課堂對中外學生集中教育培養(yǎng)的方式對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作用,較好地契合了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的要求。通過介紹學校亞洲青年交流中心的運營經驗及取得的育人實效,為推進國際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方案。
關鍵詞:混合住宿;自管理體系;全球勝任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化,我國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需求日益強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深化人才發(fā)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批示中強調,要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根據國家發(fā)展需要,2017年,清華大學發(fā)布《清華大學全球戰(zhàn)略》,首次提出將“全球勝任力”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目標之一。全球勝任力是指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主要包括在認知、人際與個人三個層面的六大核心素養(yǎng),即世界文化與全球議題、語言、開放與尊重、溝通與協作、自覺與自信、道德與責任[1-2]。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著力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是我國高等教育亟須深入探索的發(fā)展方向。
我國高校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現狀與具體做法
1.在國內高校中創(chuàng)建提升全球勝任力所需的國際化交流環(huán)境
培養(yǎng)學生全球勝任力,必須為學生營造國際化交流環(huán)境,使學生在多元文化背景的交流和碰撞中深化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提升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拓展國際化視野,最終形成能夠應對解決全球性問題的能力[3]。目前,國內高校國際學生人數比例仍然比較低,而且國內學生和國際學生采用幾乎完全分離的兩套培養(yǎng)體系,相互之間的交流還不夠充分。因此,在高校中營造國際化交流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全球勝任力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
2.設計教育培養(yǎng)模式,在第二課堂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
全球勝任力是一種內涵豐富的綜合素質,不同于一般的專業(yè)知識,通過課堂教師知識傳授的傳統(tǒng)模式難以實現全球勝任力的整體提升,必須對傳統(tǒng)教育培養(yǎng)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性完善,充分發(fā)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優(yōu)勢,尤其需要深入探索如何發(fā)揮第二課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方式靈活的特性,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在第二課堂提升全球勝任力。
3.規(guī)范“第二課堂”管理,提升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成效
培養(yǎng)全球競爭力的第二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的第一課堂,既需要給予學生一定自由的空間,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相對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中深化與國際學生的溝通融合;同時,又需要加強規(guī)范管理,避免第二課堂無序發(fā)展,確保培養(yǎng)質量[4]。因此,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管理模式,探索適應于全球勝任力提升的全新管理方法。
中外學生混合住宿: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的新模式
按照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總體要求,清華大學從2014年開始創(chuàng)建并運營“亞洲青年交流中心”(Asia Youth Center,以下簡稱亞青中心),至今已成功運行四期。該項目以中外學生混合住宿為載體,創(chuàng)新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緊緊圍繞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教育目標,通過打造國際化交流社區(qū)、建立朋輩教育體系、推出全程化培養(yǎng)模式以及倡導自我管理的運營方式等舉措,從認知、人際與個人三個層面,將全球勝任力的培養(yǎng)融入中外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與溝通協作中,探索形成了一套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實施有力的工作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學校亞青中心提升全球勝任力工作體系
1.打造跨文化、跨學科的深度交流融合平臺
亞青中心創(chuàng)新性地探索了中國學生與國際學生混合住宿的全新模式,打破傳統(tǒng)按院系集中、中外學生分離的住宿方式,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提供混合住宿空間,打造跨文化、跨學科的深入交流平臺[5]。
一是空間設計突出交流互動、舒適便利。按照國際學生公寓標準,為亞青中心重新改建宿舍樓,相同性別的一名中國學生和一名國際學生入住同一個“AB套間”,每人有獨立臥室,兩人共用客廳與衛(wèi)生間,在保證學生私密空間的基礎上,更加突出“AB套間”學生的交流互動。入住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設計與相互合作的能力,結合中外學生的共同需求,對宿舍樓提出設計改造方案,在樓內增設了接待室、學習交流室、公用廚房、健身房、洗衣房、圖書角、放映室和水吧等設施,不僅為學生提供方便的日常生活服務,更為學生創(chuàng)造互相交流、深入探討的空間[6]。
二是學生構成突出文化多樣、學科交叉。精心設計與遴選入住學生,力求入住學生文化背景多樣化、學科背景多元化。學生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包含了理學、工學、人文社科等多個學科背景的學生,為學生進行跨文化、跨學科交流提供環(huán)境。亞青中心自2014年開展至今,累計有681位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參與,其中涵蓋了中國、美國、韓國、日本等29個國家,學生具有理學、工學、人文社科、經濟管理、法律等多個學科背景。
三是時間安排突出充分交流、深度融合。與一些短期交流項目不同,亞青中心每期持續(xù)時間為一年,這個時間跨度很好地彌補了短期交流項目的時間短、交流不充分的弊端,讓中外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完成從初識到相知再到相長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機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進行全方位、深層次交流,實現語言相懂、心靈相通、文化相融,為未來更好地攜手解決可能面對的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奠定深遠的共識基礎。
2.構建“1+1”到“1+N”到“N+N”的朋輩教育體系
亞青中心在學校師生教學關系主導的教育模式下,創(chuàng)建了中外學生之間從“1+1”到“1+N”到“N+N”的相伴、相長朋輩教育體系。
一是“1+1”朋輩互助小組。亞青中心獨特的“AB套間”的住宿設計,一位中國學生和一位國際學生住在一個屋檐間,在中外學生宿舍搭配時,采用雙向選擇模式,充分考慮中外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形成“1+1”的朋輩互助小組。兩個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朝夕相處、包容磨合、互幫互助,“全天候、全方位”地深入交流探討學習、文化等各方面議題,不僅結下了深厚友誼,而且鍛煉了語言溝通能力以及包容和接納不同文化習慣和行為的能力。
二是“1+N”跨文化交流平臺。亞青中心的混合住宿模式不僅使每一位學生能與一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室友同住,更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與眾多來自不同國家伙伴交流的機會,天然形成了“1+N”的跨文化交流平臺。通過與各個國家學生的交流合作,使學生學會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交流和互動,如何化解矛盾、形成共識,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全局意識、協調能力以及團隊精神。
三是“N+N”國際化開放型社區(qū)。集中住宿的模式并不意味著亞青中心學生與學校其他學生的完全隔絕,而是構建一種國際化的開放型社區(qū)。參與亞青中心的每一位學生,其課程學習及科學研究仍以院系為主,第一課堂以外的時間又融入到亞青中心的國際化社區(qū),形成亞青中心與各個院系學生之間的“N+N”溝通渠道,向全校學生形成輻射效應,帶動形成國際化的校園交流氛圍。
3.多部門協同配合,推出全程化、閉環(huán)式的管理模式
學校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不斷創(chuàng)新亞青中心培養(yǎng)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了集招募選拔、過程管理及總結評估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為一體的全程化、閉環(huán)式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模式。
一是招募選拔,嚴格程序標準。圍繞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目標,制定科學完備、公正嚴密的招募選拔程序。中國學生在自愿申請的基礎上,經院系推薦,由學校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生管理教師及往期學員組成評審團隊,對申請者進行簡歷篩選和面試選拔,綜合評估申請者個人性格、語言能力、文化素養(yǎng)、團隊意識、未來規(guī)劃、主動參與中外文化交流意愿等方面特質,確定符合亞青中心定位的學生入圍。
二是過程培養(yǎng),重點匹配資源。學生入住后,學校制定了詳細的培養(yǎng)方案,會同相關部門以及各院系,為亞青中心學生重點匹配校內國際化資源。例如:教育基金會為亞青中心的學生專項匹配“研究生中外交流獎學金”,為學生提供生活經費支持;組織亞青中心學生參加海外名師講堂等各類國際交流活動,提供深度參與國際化交流、深入學習的機會。
三是總結評估,突出改進提升。每一期亞青中心結束后,組織當期中外學生代表交流會、跨期學生交流會等總結會,學生與學校相關部門共同交流探討亞青中心運行過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實際需要,為改進提升亞青中心管理運營模式提供重要反饋。同時,針對亞青中心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國際化視野、團隊領導力等全球勝任力的核心素質進行綜合評價,評估亞青中心對學生全球勝任力提升的成效,為改進招募選拔及過程管理環(huán)節(jié)提供科學參考。
4.以學生為中心,建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運營方式
與傳統(tǒng)的以學校職能部門和院系管理為主的學生管理方式不同,亞青中心創(chuàng)建了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運營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校相關部門的保障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fā)展空間,鍛煉學生自我管理和團隊領導力。
一是指導學生自發(fā)組織成立工作組。指導和支持中外學生自發(fā)組織成立學生志愿工作組,共同成為亞青中心的“自管理者”。學生志愿工作組具有系統(tǒng)完備的組織架構和規(guī)范標準的管理制度,下設公共服務部、文體部和宣傳部,并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專項工作小組,結合亞青中心學生特點,組織常規(guī)活動及特色活動,同時建立起溝通聯系中外學生的橋梁,承擔起亞青中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職責。
二是建立PMSS教育培養(yǎng)體系。按照提升全球勝任力的總體目標,亞青中心以豐富多彩的跨文化活動為載體進行文化育人,建立了由身體(Physical)、心智(Mental)、精神(Spiritual)和社會(Social)四個板塊組成的PMSS教育培養(yǎng)體系,從多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考、學習、創(chuàng)造與適應能力,全方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身體(Physical)板塊:通過健康飲食、定期鍛煉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在競技性體育活動中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提升團隊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心智(Mental)板塊:通過學習討論、思想交流等方式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以及跨文化思考和交流能力;精神(Spiritual)板塊: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學生在精神層面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學會站在不同文化視角思考問題,為開展跨文化的交流奠定基礎;社會(Social)板塊:通過組織參與集體社交活動,加強亞青中心學生與各方面的溝通交流,培養(yǎng)鍛煉學生人際領導能力、移情交流能力和創(chuàng)造合作能力。
亞青中心項目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成效評估
亞青中心教育成果的調研結果表明:經過四年的探索與實踐,亞青中心在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1.中外學生對混合住宿模式給予高度評價
不同于國內按院系進行劃分的傳統(tǒng)住宿模式,也不同于國外高校的學院制住宿模式,亞青中心創(chuàng)建了一種中外學生混合住宿的全新模式,將中國學生與國際學生進行精準匹配,打破中外學生交流的物理壁壘,在高校中打造了集交流研討、生活服務、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國際化“社區(qū)”,形成了有利于學生進行跨文化、跨學科交流的社區(qū)生態(tài)。一方面,學生對混合住宿滿意度高。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均表示喜歡亞青中心這種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室友混合住宿的模式,并對亞青中心整體運行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另一方面,朋輩教育形成長久友誼。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與室友結下深厚友誼,并在離開亞青中心后,還與室友保持長久聯系。朋輩教育模式是對傳統(tǒng)師生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同齡人間的溝通更加充分深入,促進中外學生形成緊密聯系,更好地發(fā)揮了育人效果。
2.亞青中心的教育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核心素養(yǎng)
亞青中心跨文化的交流環(huán)境、管理方式和豐富活動,顯著提升了中外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對亞青中心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外學生在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對文化差異的包容等能力方面均有明顯提升,中外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尤其對中國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更為顯著。
3.亞青中心對形成國際化校園氛圍發(fā)揮重要帶動和輻射作用
亞青中心中外學生共同組成的國際化學習生活社區(qū)已經成為學校國際化教學的一個創(chuàng)新示范基地,對引領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校園環(huán)境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參加亞青中心的中國學生,能夠將亞青中心的國際化教育理念和多文化交流互動的教學方式傳播到所在院系,促進國際化辦學理念深入院系、融入所有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亞青中心的學生積極邀請其他學生參與到亞青中心組織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將亞青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僅局限于項目覆蓋的學生中,更是輻射到學校的各個院系,推動形成濃厚的國際化校園環(huán)境,為提升學校整體國際化辦學水平發(fā)揮積極作用。
全球勝任力是學生參與未來國際競爭的重要能力素質,國內高校必須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全球勝任力的措施辦法。作為學生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清華大學亞青中心積極探索中外學生混合住宿模式,經過四年的探索實踐,已經驗證了這種利用第二課堂對中外學生集中教育培養(yǎng)的方式對提升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作用。亞青中心混合住宿模式、朋輩教育體系、全程化培養(yǎng)方式以及自我管理的運營機制,較好地契合了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yǎng)的要求,為其他高校推進國際化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實施方案。(作者:劉鑫鑫 錢婷,單位: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
參考文獻:
[1]鐘周,張傳杰.立足本地、參與全球:全球勝任力美國國家教育戰(zhàn)略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18,39(2):60-68.
[2]馮琦,張玉蘭.全球勝任力的構成要素[J].上海教育, 2018(8):10-14.
[3]何藝寧,朱小亮.論高校大學生全球勝任力的培養(yǎng)[J]. 教育現代化,2018,15(13):200-220.
[4]李華,張旭東.大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教育體系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98-99.
[5]吳筱君,錢婷,陳龍,等.清華大學中外研究生混合住宿模式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2018(4):35-37.
[6]楊鐵娟,高曉莉.趨同管理視角下中外學生混合住宿的實踐與思考—以清華大學亞洲青年交流中心為例[J]. 高校后勤研究,2017(12):24-26.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