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頒予羅杰·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羅杰?布蘭福德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盧克?布魯森講座教授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教授。
羅杰?布蘭福德是當代最出色的全方位理論天體物理學家之一。他關注極為廣泛的天體物理學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堪稱為一位罕有的「全才」科學家。他是引力透鏡效應模擬和詮析方面的先驅。他對來自費米宇宙飛船的γ射線數據的分析,和引力波的研究,均有建樹。他在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活躍星系核及其相對論性噴流的基本理解。
他著作或合著了多篇論文,確定了活躍星系核涉及的關鍵過程是由大質量黑洞吸積所引起,這些過程同樣與γ射線爆發(fā)和恒星質量級別的黑洞有關。他和研究伙伴對于相對論性噴流令人矚目的多尺度加速和準直提出了關鍵性見解,當中涉及復雜的流體動力學和電動力學過程。他有遠見卓識,確定磁力矩可從自旋的(克爾)黑洞中提取能量,從而有效驅動噴流。他在論文中提出,圍繞大質量黑洞的吸積盤會產生快速風??茖W家現在才開始利用高分辨率的無線電和紅外干涉觀測儀進行直接探測,從而披露圍繞大質量黑洞的最內層吸積和噴流形成區(qū),布蘭福德有先見之明,早已就此加以理論分析,而他早年的文章日益受到重視。盤風與原恒星的外向流亦有關。
另一項越來越多人關注的工作是雙黑洞的終極去向,這是星系之間并合而產生的結果。他也是「回響技術」的共同發(fā)明人,該技術觀察放射過程的線譜和連續(xù)譜,從頻譜的時間變化來探索遠距超大黑洞附近的氣體空間結構,這個手段已廣為應用,成為了標準的技術。布蘭福德對這個課題的貢獻始于分析工作,但在最近的論文中,他和他的團隊不斷探索更精密的數值技術,模擬自旋和吸積黑洞的強引力環(huán)境,從而切實掌握復雜的物理學。
除了自身的研究外,羅杰?布蘭福德更努力不懈參與科學界的服務,2010年領導美國天體物理學「十年調查」,踏上高峰。布蘭福德在理論天體物理學多方面都作出深遠貢獻,他創(chuàng)意無限,表現杰出,獲頒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譯自英文原稿)
2020年度邵逸夫天文學獎獲得者簡介
羅杰?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 在1949年于英國林肯郡格蘭瑟姆出生,目前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盧克?布魯森講座教授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教授。1970年于英國劍橋大學取得理論物理學學士學位后,在1974年于該校取得博士學位。他曾是英國劍橋大學抹大拉書院查爾斯?金斯萊附隨院士 (1972–1973) 及圣約翰書院研究員(1973–1976)。其后,他加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工作,先后擔任助理教授 (1976–1979)、教授 (1979–1989) 和理查德?切斯?托爾曼理論天文物理學教授 (1989–2004)。他在2003至2013年于美國史丹福大學出任科維理粒子天體物理學與宇宙學研究所 (KIPAC) 陳丕宏和戚淑英講座所長 (2003–2005)。他也是SLAC國家 加速器實驗室粒子物理學及天體物理學學部KIPAC分部主管 (2005–2013)。羅杰?布蘭福德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和英國倫敦皇家學會院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