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訊(通訊員 王宏淵 記者 尹曉軍)今年暑期,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7支隊伍,以“青春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分赴甘肅省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敦煌市,江西省井岡山市、陜西省延安市、浙江省紹興市等四省七市,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感知社會、了解國情。
“井岡紅韻·傳統(tǒng)文脈融創(chuàng)”實踐團在黃洋界合影。王思彤 攝
實踐中,“小紅馬”大學生理論宣講團化身理論“輕騎兵”,深入多個社區(qū)、中小學、企事業(yè)單位及田間地頭。
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沙漠雕塑國際創(chuàng)作營,看著不同民族藝術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主題雕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河西走廊實踐團團員黃云銀說:“藝術無聲,卻最有力地訴說著‘美美與共’?!痹谥r(nóng)直播的鏡頭前,學生們熱情推介民勤名片——蜜瓜,并講述當?shù)厝嗣袢罕姟跋蛏骋G、向綠要富”的奮斗歷程。
“敦煌尋跡傳普韻,語潤絲路繪新篇”實踐團成員在社區(qū)活動中心組織開展一堂“普通話小課堂”。姚芃舟 攝
在敦煌月牙泉鎮(zhèn),“敦煌尋跡傳普韻,語潤絲路繪新篇”社會實踐團為當?shù)孛袼藿?jīng)營者和果農(nóng)推廣普通話。“學生們用所學幫助村民展示家鄉(xiāng)、對接市場,這正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生動體現(xiàn),語言成了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金鑰匙’。”指導教師于建貴說。
“足跡的力量小紅馬青春行”河西走廊實踐團成員聽治沙人講述治沙經(jīng)歷。喬海彬 攝
在浙江楓橋鎮(zhèn),“赤幟紹興映初心”實踐團在學習“楓橋經(jīng)驗”中深受啟發(fā)。在陜西,“井岡紅韻”實踐團成員在重走“紅軍挑糧小道”后,渾身濕透卻目光堅定;“追尋紅色足跡”延安實踐團在寶塔山下、梁家河畔,為游客和當?shù)鼐用襁M行微宣講。
“探訪河西紅館·賡續(xù)長征精神”實踐團聽革命后人講述紅西路軍史實。張裕琪 攝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同學們深入基層一線,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有機融合,這份在實踐沃土中淬煉的初心與擔當,是青春最寶貴的財富。”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史小寧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