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某小學在廣泛征求意見、多次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實施教育懲戒的指導建議”引發(fā)社會關注,也讓教師該不該擁有懲戒權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有教師感嘆:“現(xiàn)在的老師越來越不敢管孩子了,罰站不敢罰太久,批評不敢說太重。”問題是假如法律賦予了教育懲戒權,“熊孩子”就一定能管好嗎?如果學生依舊“氣焰囂張”“對抗到底”怎么辦?所以,懲戒未必就是教育的靈丹妙藥。
熱衷懲戒權得不到有溫度的好教育。與其熱衷懲戒權,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教育藝術的提升。教師自身如果有足夠的教育魅力,懲戒權即便獲得“尚方寶劍”,也會變成沉睡的“武器”。
從網上議論的情況看,教師較多關注學生作業(yè)拖拉不按時完成、上課走神或違紀等學習上的情形,感嘆罰抄課文、罰抄聽寫中糾錯的生字、留堂補作業(yè)以及扔粉筆頭、罰站等做法被明令禁止,稍有涉禁都會被家長或學生投訴的無奈,由此師生關系、家校關系緊張,與家長溝通都感到恐懼。
當今的學生不好管、不敢管,當然有家庭教育缺失、家長不積極配合等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當代學生和家長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對教育的公平公正和人格尊嚴的維護有了更高的期待,是一種民主意識、權利意識的覺醒。老師要接受教育新時代的挑戰(zhàn),轉變觀念,提升專業(yè)化水平。但我倒覺得,更為重要的原因或許是我們的教育太功利,把教育的初心、教育的魂丟了。
當前,老師迫切需要的恐怕不是懲戒權的回歸,而是回歸教育初心,著眼于學生人格的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老師不該總為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班級的平均分而焦慮,而應真正把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落實在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上;同時,要摒棄家長制管理方式,樹立教育民主的理念,重建師生之間相互信任、平等尊重的良好關系。老師面對學生時,也要放下身段,不要總是一副寒冬的面孔,多點微笑,多一點時間與學生談談心、拉拉家常,密切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密切了,學生親近老師、信任老師,愿意對老師掏心掏肺,任課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就能將班級的風吹草動盡收眼底,課堂便呈現(xiàn)出另一種良好生態(tài)。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