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倡導的情感教育,包括她提出的“教育愛”“情感優(yōu)先”“情感素質”“情感德育”“情感師范教育”“情感文明”和“情感現象學”等,在我看來,都蘊含了一種獨特的情感本體論哲學內涵。
情感本體論源遠流長,我國郭店楚簡早就出現了“道始于情”的說法。古希臘發(fā)端于酒神文化傳統(tǒng)的奧爾弗斯教主張光明神“愛”(Eros)為天地萬物之源。朱小蔓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學說和現代科技與人文科學、文化哲學的整合趨勢,提出了自己關于情感本質和情感教育“科學人文形態(tài)”的主張。
不過,情感常常被視為理性的附庸或手段,甚至是被貶損和拒斥的。朱小蔓曾從教育的視角對此做過精辟的分析,她認為20世紀60年代中期,其間雖有人文主義教育運動的抗衡,但基本上是唯理智主義教育占統(tǒng)治地位。這種教育嚴重忽略情感人格的培育,是“忘記了方向”“丟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現代化進程產生的科學與人性的二律背反,更加劇了人們的價值遵循的困惑。在這種情況下高揚情感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可想而知。朱小蔓曾慨嘆,她從事的這項事業(yè)也許是“為身后”而做。
我想用“一元”“本源”“自圓”和“因緣”四個詞來解讀朱小蔓的情感本體論。
一是情感一元論。人的情感究竟是感性還是理性的,在很長時期內一直存有爭議,并陷入朱小蔓所說的“二歧式對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我的本質活動的感性的爆發(fā),在這里是一種成為我的本質的活動的激情?!薄氨举|活動的感性的爆發(fā)”,意味著情感是感性與人的內在本質的統(tǒng)一。因此,朱小蔓寫道:“情感教育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感性外觀經過知性中介而使人的情感與理智并行發(fā)展,互為手段,互為目標,最終使理性達到不僅有高理智,而且有高情感的豐滿境地?!?/P>
二是情感本源論。情感是具有始基性、本源性、創(chuàng)造性和動力性的生命現象,這是眾所周知的。不論是人類最初的神話還是兒童最初的童話,都是以情感為基質的。即使看上去充滿理性的知識,也離不開情感的始基作用。比如畢達哥拉斯把“理論”理解為“熱情而動人的冥想”。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論綱》中,從人類生存的適應機制、認識發(fā)生的動力機制、行為選擇的評價機制和生命的享用機制等方面證明了情感的本源論本質,擯棄了傳統(tǒng)心理學認為認識是情感的基礎的偏見,豐富了對情感本性的認識,對于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情感自圓論。僅僅證明了情感的本源作用,并不足以確立它的本體地位。其實,情感始終伴隨人的發(fā)展過程,是自主運動,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以至無窮的。情感之于生命成長和發(fā)展,如朱小蔓所說,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唯其如此,生命才會籠罩絢麗而豐潤的色調。
當然,情感驅動、滲透、引領生命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并不是線性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苦惱的存在物”這一情感本體論命題。朱小蔓結合人的生命發(fā)展階段的特性,對人的情感世界發(fā)生變化、人生經驗發(fā)生改變的過程進行描述,認為它“由情動—感受、體驗—理解、價值化—人格化三個相互聯系并相互過渡的過程構成,三者之間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遞升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她并沒有片面強調“快樂”之類肯定性情感感受與體驗的發(fā)展和教育主張,而是充分揭示了其中的復雜性:“情感教育高層發(fā)展的內向化水平體現在:主體內部必須體驗價值沖突帶來的焦慮、痛苦、憂患等情愫?!薄敖逃绻贿M入這一‘沖突圈’,就始終是外在的、不觸及靈魂的,因而也不會對人格真正起作用。”
四是情感因緣論。我覺得,情感世界的“因緣”性不同于理性世界的“因果”性,它更深刻地彰顯了情感本體的存在論意義。這個“存在”不是傳統(tǒng)哲學外在于人、只訴諸人的理性的“客觀存在”,而是現象學意義上的那個與人密不可分,人置身、參與、創(chuàng)造、享受于其中,充滿人文詩意的“活的世界”或“生活世界”。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因緣際會”。這種緣分和際會是詩意性、在場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的。正是因為更鐘情于這種行知合一、情理交融的“因緣際會”,朱小蔓從起初比較純粹的情感與情感教育哲學致思,到后來一邊致力于思辨一邊轉身中小學一線教育現場,并熱情鼓勵后學投身各種不同教育模式的情境化、田野式、實踐性研究。唯其如此,才使她的情感教育哲學不僅更加體大思精,而且也更加充滿詩意、更加血肉豐滿,為推進她竭力倡導的以“情感文明”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博大而簇新的智慧,并使她具備了像晏陽初、陶行知、陳鶴琴、李吉林等人的大家風范。
情感最根本的規(guī)定、最高的境界是“愛”。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在愛里一切都得豐足。”朱小蔓把她一生的“教育愛”無私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滋養(yǎng)了萬千學子豐足而幸福的人生。因此,她的人生是豐足而幸福的。
(作者系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情境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08月1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