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減負提質研究》 倪娟 著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作為深耕教育改革發(fā)展研究七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見證過太多“減負令”在政策落地中的變形走樣。倪娟研究員的新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基礎教育減負提質研究》,以罕見的理論穿透力和實踐洞察力,為這個困擾中國教育數十年的難題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該書跳出“減負即減量”的思維窠臼,創(chuàng)造性地將減負問題置于教育現代化的整體框架中審視,展現出一位省級教育科研工作者應有的戰(zhàn)略視野。
理論突破:構建減負提質的中國范式
本書最顯著的理論貢獻在于提出了“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分析框架。作者敏銳指出,當前學生負擔過重本質上是教育供給結構與新時代發(fā)展需求錯位的產物。這種將減負問題歸因于教育系統內部結構性矛盾的視角,超越了傳統研究將負擔簡單歸咎于考試評價或校外培訓的局限。書中通過大量實證數據證明,當課程體系呈現“碎片化”、教學方式留在“灌輸式”、評價機制陷入“唯分數論”時,任何局部調整都難以打破“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惡性循環(huán)。
作者提出的“三維聯動”改革模型頗具啟發(fā)性:在宏觀層面重構教育治理體系,中觀層面優(yōu)化學校運行機制,微觀層面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這種分層施策的思路,為破解教育改革“上熱中溫下涼”的困境提供了理論指引。
實踐創(chuàng)新:區(qū)域探索的樣本價值
我特別關注書中對區(qū)域實踐的深度剖析。作者選取東、中、西部六個典型區(qū)縣進行追蹤研究,揭示出減負提質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表現形態(tài):發(fā)達地區(qū)主要矛盾在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結構性失衡,而欠發(fā)達地區(qū)則面臨基礎保障與質量提升的雙重壓力。這種差異化的診斷,避免了政策建議的“一刀切”傾向。
書中總結的“常州經驗”具有典型意義。通過建立“課程—教學—評價”三位一體的改革模型,該市在保持學業(yè)質量全省領先的同時,構建了“基礎型課程保底線、拓展型課程促個性、研究型課程強創(chuàng)新”的課程體系。作者對這類典型案例的機制性分析,為各地推進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實施路徑。
政策啟示:治理現代化的突破路徑
本書對教育治理現代化的論述振聾發(fā)聵。作者指出,當前教育管理存在的“三多現象”(檢查多、評比多、報表多)本質上是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現。書中提出的“清單式管理”方案——明確政府權力邊界、建立負面清單、強化專業(yè)評估等建議,與我國正在推進的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不謀而合。
作者沒有回避改革中的深層矛盾,關于教師編制動態(tài)調整、校長職級制改革、績效工資優(yōu)化等議題的討論,既保持學術嚴謹又體現政策溫度。書中對“教師負擔轉移”現象的預警(即減學生負增教師負),以及提出的“教師工作負荷監(jiān)測系統”構想,對完善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時代回應:教育強國的基層答卷
在全面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本書作出了三重回應:其一,將減負提質與國家人才戰(zhàn)略相銜接,提出“基礎學科人才早期培養(yǎng)的輕負高效模式”;其二,與數字化戰(zhàn)略相融合,設計“智慧作業(yè)”“AI學情分析”等應用場景;其三,與服務共同富裕目標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共富”的資源配置機制。這種將微觀改革嵌入宏觀戰(zhàn)略的思維方式,彰顯了教育科研服務國家戰(zhàn)略的使命擔當。
實踐證明,只有將減負視為教育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系統性制度創(chuàng)新重構教育生態(tài),才能真正實現提質增效的改革目標。這部著作的意義,不僅在于為基層改革提供了方法論工具,更在于重塑了我們對教育本質的理解——減負不是目的,而是讓教育回歸育人本真的必經之路。期待該書能引發(fā)更多教育工作者對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思考,共同探索教育現代化的實踐范式。
?。ㄗ髡呦当本煼洞髮W資深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