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審美創(chuàng)造”列為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指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與實踐,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揮相關學科的美育功能。可見,將審美教育融入語言學習全過程,是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必要途徑。
《日月潭》源自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鄉(xiāng)”,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美、語言美和文化美,為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初步的景物描寫能力提供了天然載體,是實現(xiàn)“在語言學習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的優(yōu)質資源。此外,小學二年級學生以具象思維為主導,課文鮮明的視覺意象和生活化語言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認知水平,且文本篇幅適中,便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繪畫等活動實現(xiàn)“語言—畫面—情感”的審美轉化。
教學目標
1.認識“潭”“灣”等15個生字,會寫“灣”“名”等8個字,會寫“群山”“樹木”等9個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2—4個自然段。
3.理解“群山環(huán)繞”“隱隱約約”等詞語,感受日月潭的優(yōu)美景色,體會作者對日月潭的由衷贊美。
4.遷移多角度觀察方法,運用疊詞、比喻等技巧描述長春“凈月潭”的景色,初步形成對祖國山河的珍視情懷與自豪感。
本課教學旨在通過“語言品鑒—意境共情—創(chuàng)造遷移”三階路徑實現(xiàn)語文學科美育浸潤。語言品鑒層緊扣關鍵詞句,借助實物演示、對比朗讀、圖文欣賞等引導學生聚焦語言中的色彩、比喻、疊詞等審美元素,感知文字的畫面美和形式美;意境共情層依托情境創(chuàng)設和留白想象等將抽象語言轉化為具象意境,幫助學生理解“朦朧”與“清晰”等多樣美的特質;創(chuàng)造遷移層通過“解構文本—提供結構化支架—遷移至生活審美實踐”,引導學生把審美經(jīng)驗轉化成生活化表達,實現(xiàn)從鑒賞力到創(chuàng)造力的升華。
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
1.文化在地化。引入長春“凈月潭”與臺灣“日月潭”是“姊妹潭”的民間傳說,實現(xiàn)文本學習與地方資源的深度互文,觸發(fā)學生基于鄉(xiāng)土文化的情感共鳴。創(chuàng)設“讀日月潭—話凈月潭—制明信片”任務鏈,以“寄往臺灣”的真實情境驅動語言創(chuàng)造,自然升華文化認同。
2.表達階梯化。設計基礎層、進階層、挑戰(zhàn)層三階語言表達支架,提供句式模板和詞語錦囊,引導學生將零散的感官印象轉化為結構化審美表達,較為準確和生動地表達對家鄉(xiāng)美景“凈月潭”的認知和感悟,實現(xiàn)從語言輸入到審美輸出的梯度轉化。
3.技術沉浸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創(chuàng)造—反饋—升華”的閉環(huán)系統(tǒng)。即時反饋系統(tǒng)運用語音轉文字技術實時投影學生口述內容,師生協(xié)同調整語言表達,在高效互動中完成從口語向書面表達的精準轉化。成果升華系統(tǒng)將優(yōu)化后的文本生成圖文并茂的“明信片”,通過寄往臺灣學校的真實情境任務,賦予學生強烈的參與感與成就感。
教學實施
活動一:獲取門票——復習·入境
1.第一關:字詞闖關,激活記憶
學生開火車朗讀“水潭”“臺灣”“湖水”等關鍵詞語,教師正音。
2.第二關:結合圖片猜詞義
呈現(xiàn)“群山環(huán)繞”“樹木茂盛”“名勝古跡”的圖片,學生搶答并用詞造句。
3.第三關:課文回顧,明確起點
學生自主復習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來。教師輔助學生在中國臺灣省地圖中定位日月潭,并用圖片呈現(xiàn)日月潭全貌。
學生完成三關挑戰(zhàn)后,教師帶領學生繼續(xù)走進日月潭,發(fā)現(xiàn)日月潭的美。
4.播放視頻,情境喚醒
播放航拍日月潭的視頻,學生齊讀課題,進入文本情境。
活動二:漫步清晨——品讀·想象
1.找時段,理脈絡
指名朗讀課文第3、4自然段,學生圈出課文描寫的“時間”并匯報(板書:清晨、中午)。
2.品清晨,悟“朦朧美”
(1)自主朗讀第3自然段,圈出清晨的景物(霧、晨星、燈光)。
(2)品讀具體美在哪兒。
結合“飄著薄薄的霧”,讓學生做動作模仿“飄”,體會霧的輕盈;出示晨霧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薄薄的”寫出了霧的輕柔。
出示“天邊的晨星”和“山上的點點燈光”唯美圖片,引導學生感受文字美、畫面美。
提問什么是隱隱約約?為什么晨星和燈光看起來隱隱約約?結合相應的文字和圖片,讓學生感受隱隱約約的意境并參考圖片用“隱隱約約”造句。
3.朗讀指導
指導學生用輕柔的語氣朗讀第3自然段,突出“薄薄的”“隱隱約約”,感受清晨的朦朧美。
活動三:邂逅晴雨——比較·發(fā)現(xiàn)
教師:我們剛剛領略了日月潭清晨的朦朧美,在不同的天氣下,日月潭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美景呢?接下來,讓我們去邂逅日月潭的晴雨變化。
1.學生快速閱讀第4自然段,圈一圈文中寫了哪些天氣。(板書:晴天、雨天)
2.感受日月潭不同天氣的美
(1)出示學習指南。
①你覺得哪種天氣的日月潭更美,在相應句子下畫橫線。
②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說一說景色美在哪兒。
(2)在個人學習和同伴交流后進行全班集體交流,感受中午晴天時的“明亮美”與雨天時的“仙境美”。
讓學生觀察字形(“纟”+“少”),結合實物“紗巾”理解“紗”的輕薄;組詞(紗窗、紗裙)鞏固。
出示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條,幫助學生了解“朦朧”是不清楚、模糊的意思;請學生到講臺前,為學生蓋上輕紗,讓其感受從輕紗中向外看的感覺是朦朧;用“朦朧”對比“清晰”,明確反義詞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說雨天的日月潭像“童話中的仙境”?引導學生感受“輕紗”“朦朧”帶來的夢幻感。
3.配樂朗讀
學生分組配樂朗讀,一組讀晴天,一組讀雨天,比一比誰能讀出不同天氣的美。
活動四:妙筆鏈接——遷移·創(chuàng)造
1.思考作者為什么能把日月潭寫得這么美?(引導總結:細致觀察、按時間/天氣分類寫、融入喜愛之情、用詞優(yōu)美等)。
2.教師依托長春“凈月潭”和臺灣“日月潭”是“姊妹潭”的民間傳說,建立日月潭與凈月潭的文化關聯(lián),激發(fā)學生興趣。出示凈月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圖片,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讓學生學以致用,介紹家鄉(xiāng)凈月潭的美。
(1)從三張分層學習卡片中任選一張,先試著自己說一說。
(2)小組交流,相互補充。
學習卡片一
要求:至少選用2個四字詞語,用1—2句話說一說凈月潭的景色特征。
詞語庫:群山環(huán)繞 樹木茂盛 山清水秀 清晰可見 朦朦朧朧
湖水碧綠 名勝古跡 點點燈光 蒙蒙細雨 隱隱約約
示例:夏季的凈月潭群山環(huán)繞,樹木茂盛,非常美麗。
學習卡片二
要求:用上“……像……”,把畫面寫生動。
提示:可以寫湖水、晨霧、雪花、陽光……
示例:冬季的凈月潭被白雪覆蓋,像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
_______凈月潭,它_______,_______ ,這里有_______,有_______。_______像_______ 。
學習卡片三
要求:從時間、天氣、感受三個方面創(chuàng)作一段話,突出景色的動態(tài)變化。
時間:清晨、中午、黃昏……
天氣:晴空萬里、細雨蒙蒙、雪花飛舞……
感受:迷人、沉醉、心曠神怡……
3.集體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口述創(chuàng)作內容,教師使用語音助手實時轉寫文字于大屏幕。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和指導。全班學生共同對生成的文本進行朗讀、評議和優(yōu)化潤色。
活動五:兩岸傳情——整合·發(fā)布
1.圖文共創(chuàng),制作明信片
運用智能AI文生圖技術,將學生優(yōu)化的凈月潭文案轉化為水墨風格的插圖,并將文案和插圖同步制作成寄往寶島臺灣的“明信片”。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創(chuàng)作感受,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2.課后延伸
鼓勵學生課后繪畫家鄉(xiāng)吉林的不同美景,嘗試運用在課堂上學到的寫作方法,將文字與畫面相結合,制作手繪版“家鄉(xiāng)明信片”,投入班級“心連心”郵筒,完成情感傳遞,實現(xiàn)“以文繪景、以畫傳情”的審美創(chuàng)造。(王廷波、趙雪 作者單位均系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學生手繪版“家鄉(xiāng)明信片”示例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