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diào),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加強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扣好人生第一??圩印?,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
小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他們的知識和能力是在與社會環(huán)境互動中逐步發(fā)展和建構的,離開具體的生活場景抽象地談論政治無異于緣木求魚。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在實際的思政教育過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出現(xiàn)空洞講授文本,或是簡單灌輸政治知識、國家觀念、行為規(guī)范,忽視復雜多元的社會情境,脫離學生生活場景等現(xiàn)象,就會讓思政教育缺乏親和力、生動感和針對性。這樣的教育,會讓小學生覺得離自己“高”“遠”“無趣”,很難被打動,更難入腦入心,并不能真正意義上指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國少年先鋒隊是黨領導下的少年兒童群眾組織,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正式組織,是學生認識黨、認識民族和國家、認識中國革命歷史、認識社會的開始。作為校園內(nèi)的紅色組織,對學生具有強大吸引力。因此,少先隊在發(fā)揮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優(yōu)勢。學校以少先隊為依托,探索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自己的組織活動相結合,通過主題活動設計、師生共同參與、家校社區(qū)互動等方式,整合學科內(nèi)外、課堂內(nèi)外、學校內(nèi)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把小學生的思政教育辦得喜聞樂見、生動活潑、觸動心靈。
創(chuàng)新德育課程——
在“知、情、意、行”中增強思政教育實效性
小學生思政教育的方法創(chuàng)新不應是隨意的、盲目的,而是要春風化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要變“說教”為“引導”,要結合孩子興趣和年齡特點,積極創(chuàng)新學校少先隊德育課程,通過啟發(fā)學生積極的內(nèi)心情感體驗,來增強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學校首先從少先隊活動禮儀規(guī)范抓起,開設少先隊禮儀學堂,內(nèi)容包括“小學生為什么要加入光榮的隊組織”“怎樣佩戴紅領巾”“為什么要保護紅領巾的整潔”“隊禮為什么要高高舉過頭頂”“敬隊禮時為什么要有標準的動作”“為什么要有嚴整的隊容”“隊員為什么要維護少先隊的榮譽”等,讓學生在一系列“低、小、細、實”的實際問題和實際操作中,不僅逐步養(yǎng)成個人服從組織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體悟崇高的理想信念對個人成長、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從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認真落實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具體行動中。
其次,學校深度挖掘少先隊發(fā)展史中蘊含的紅色基因,從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勞動童子軍、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共產(chǎn)主義兒童團,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抗日兒童團、1946—1949年建立的少年先鋒隊,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建立的中國少年兒童隊,后改名為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先隊作為黨的“預備隊”,與“先鋒隊”“突擊隊”有著一脈相承的紅色基因,所以學校從《隊章》中“我們的隊名”“我們隊的創(chuàng)立者和領導者”“我們隊的目的”“我們的入隊誓詞”“我們的呼號”等方面著手,通過開展講述英雄故事、走訪英模家庭、傳頌英模事跡、祭掃烈士陵園等內(nèi)容鮮活、形式新穎的活動,啟蒙養(yǎng)正,培養(yǎng)學生對黨的樸素情感,并把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堅定的政治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努力成長為具有偉大志向、中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的新一代。
強化活動實踐性——
將抽象的思政內(nèi)容還原為學生生活體驗
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是少先隊最為鮮明的特性。充分發(fā)揮每一名學生在隊組織中實踐參與的自主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少先隊活動的豐富性、實踐性、生活化,這是當前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方式最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途徑。
以學校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少代會”)為例,從“少代會是什么”“為什么要召開少代會”“怎么召開少代會”的知識建構,到“如何選代表”“代表如何履職”,再到小代表們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征求隊員的意見、要求和建議,用書面形式提交大會討論等整個過程,學校構建了以“我是主人”為主題的活動課程體系,喚醒每一名少先隊員的主人翁意識:不僅要成為自身成長的主人,成為學校發(fā)展的主人,更要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人,祖國未來發(fā)展的主人。
學校以倒計時30天的方式每天展示和推進少代會的籌備過程,更是調(diào)動了每一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靶《渎犆衤暋薄靶⊙劬葱@”“小嘴巴講文化”等,尤其是通過“小小手寫提案”全校共征集817份提案,充分增強了學生民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而小代表們也以高度負責、認真履職的態(tài)度和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少先隊組織、對紅領巾的尊重與熱愛。
在這樣一種集民主化、具體化、生活化及豐富性、整合性、生成性為一體的具體實踐中,彰顯出小小少先隊員們的家國情懷、使命擔當與社會責任感。正是這樣強化活動實踐性的思政課教學方式,才具有靈性、動感和吸引力。
開發(fā)活動資源——
構建“合力育人”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學校結合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積極探索“小腳丫行萬里路”研學課程,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親近大自然。
學校將研學課程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需要,回歸生活世界、注重綜合學習、關注知行合一,重點設計了圍繞探究、體驗、服務三個方面的研學課程,有計劃、分階段、設主題、分模塊地整體推進??疾焯骄啃脱袑W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走進科技館、博物館及大自然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研究;社會服務型研學課程是讓學生走進養(yǎng)老院、福利院、幼兒園去實際奉獻自己的愛心;而參觀體驗型研學課程則是讓學生走進工廠、軍營等感受祖國的發(fā)展、家鄉(xiāng)的變化。
同時,學校也給予學生自主空間,引導他們自主選定主題、自主參與活動策劃、自主組織管理。比如,在二年級學生自主開展的“小腳丫·愛家鄉(xiāng)”研學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中科院稀土研發(fā)中心,學習科學知識,了解家鄉(xiāng)資源;走進博物館、探訪圖書館、走進喬家金街、聽革命老前輩講故事,展望歷史卷軸,感受包頭魅力;走進美食店鋪,從美食的生產(chǎn)加工制作與美食相關知識等方面,深入、全面地了解、感悟家鄉(xiāng)的美食文化;走進蒙古族學校、賽罕塔拉公園,感受家鄉(xiāng)服飾之美……學校充分讓學生在“行走的社會大課堂”的親身經(jīng)歷與現(xiàn)場體驗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校以少先隊為單位組織的一系列活動,不僅實現(xiàn)了教師、課程、活動等德育資源的大整合,也很好地實現(xiàn)了國家、社會、家庭和學校資源的融合貫通。以少先隊活動為小學生思政教育的支點,學校已逐步建立起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和全過程育人的德育體系,撬起了育人新天地。
(作者系內(nèi)蒙古包頭市鋼鐵大街第三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0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