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示
從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傳播馬克思主義至今已經(jīng)過去了100余年,他們的初心被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堅持、傳承、發(fā)展,從未間斷。
馬克思主義是先進中國人從歐洲“盜”來的“天火”,通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傳播,終于成為中國大地上“壯麗的日出”。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始于1918年11月,以李大釗發(fā)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為起點,以大革命失敗為終點,這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初始階段,是他們對民族命運上下求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孜孜以求和對中國現(xiàn)狀反思與改造的過程,彰顯了他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
作為一個群體,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傳播馬克思主義有著相同的生成邏輯,至少包含了三個方面。
情感動因:
對祖國最深沉的愛
愛國主義情感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反復探求比較中選擇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內驅力。自鴉片戰(zhàn)爭以降,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民族危亡日益加深。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為先進中國人的第一要務,他們懷著熾熱的愛國情懷,將西方幾乎所有“先進”的政治思想引進中國。然而,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又將資本主義的“破罅一齊暴露”,他們對資本主義徹底失望。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北狈洁弴韲诓紶柺簿S克黨領導下,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變成現(xiàn)實,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正是從蘇俄革命看到了救亡圖存的希望,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開始自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他們以“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的主人翁精神,不斷探索改造社會的途徑,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救苦難中國的不二法門,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特別是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的思想指南。李大釗指出:救國要有主義指南,馬克思主義是改造世界的“原動”學說,是“改造世界的新紀元”。陳獨秀則用行船作比喻:主義好比行船的方向,如果不定方向,“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
馬克思主義是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確定方向的理論。為了傳播馬克思主義,蔡和森懷著熾熱的愛國情懷,遠涉重洋到法國“猛看猛譯”馬克思主義。李漢俊指出:馬克思主義對于我們后進的中國,實在是“天賜之幸”“這天賜之幸只在等著我們中國人伸手去受,我們如果連這手都懶得伸,就未免是太甘暴棄,恐怕終免不了要遭天譴呢!”經(jīng)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傳播,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革命的巨輪航行在正確的航道上,中國革命由此由被動轉入主動。
理想指針:
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
信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最高的穩(wěn)定性,是指引和支撐人們的立場、支配人們行動的精神力量。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非常強調信仰的精神作用,“更是要緊的,就是主義的信仰。我們對于主義沒有信仰是不成的,因為主義是我們做一切事業(yè)的指南針”。
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共產主義?!肮伯a主義是極合科學的能解放人類的唯一主義,不是幻想的烏托邦。共產主義者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他們翻譯、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唯物史觀解說》《改造要根本的改造》等著述;他們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確定“向資本主義的路上走去,是逆而必敗之道;向社會主義的路上走去,是順而必勝之道”;他們歌頌十月革命是一股 “不可當?shù)某绷鳌?,潮流所向,“到處所見的,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戰(zhàn)勝的旗。到處所聞,都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凱歌的聲”;他們堅信“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然而,從情感到信仰的道路是反復又漫長的,要經(jīng)歷腥風血雨的淬煉和考驗。為了實現(xiàn)美好理想,他們在晦暗的世界里,“于千辛萬苦中,殺出一條血路”。他們深知中國還離共產主義很遠,但信仰的力量是指引和支撐他們奮斗的精神家園。他們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品格,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懈戰(zhàn)斗。他們腳踏實地,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走出了在中國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第一步。為了實現(xiàn)這個偉大的理想,許多人犧牲在戰(zhàn)場上;許多人走上刑場,高唱國際歌,堅定地相信“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xiàn)!”
方法論基礎:
結合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
方向和目標一旦確定,方法就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之初,就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活的東西”,不能死死地“抱著”,而要與中國的“實境”相結合。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惲代英等中國共產黨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之初,就努力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瞿秋白強調:“革命的理論永不能和革命的實踐相離。”“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劉仁靜指出:“我們現(xiàn)在的任務,在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的制度習俗,尋求出一個適合國情而又能達到共產主義的方針來。”李漢俊在與張聞天討論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時,強調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理論體系,不能隨意“伸縮”,但它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適應各個國家的情況而發(fā)展,“到中國要成為什么呢?現(xiàn)在還不曉得,這就要靠中國人底努力了”。
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是在馬克思主義字典里找不到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他們以大無畏的精神開新路,在革命的實踐中探索出具有中國革命特點的革命道路。中共二大制定了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革命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揭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序幕。
第一次國共合作中,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神州大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風暴。風暴中,這批年輕的戰(zhàn)士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產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從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傳播馬克思主義至今已經(jīng)過去了100余年,他們的初心被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堅持、傳承、發(fā)展,從未間斷。今天,時代在巨變,中國的國情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奮斗的結果,他們既堅持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初心,又不斷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開辟了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
(作者系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