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和媽媽,我常覺得急需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教不得法的現狀。選擇研讀《不管教的勇氣》,一是已被作者的《被討厭的勇氣》“圈了粉”,二是它入選了《中國教育報》2018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皇帝相中的妃子”自然不會差。
初看此書,有點兒失望:書不厚,價格還不便宜。已習慣以厚薄論價值,但看完后,顛覆了之前的想法。言約義豐,觸類旁通,全是干貨,實用、有嚼勁,物有所值?;ㄍ瑯佣嗟腻X,買到的西藏牦牛肉干能和肘子肉一樣多么?大道至簡,萬變不離其宗。本書從孩子復雜多變的成長表現中,概括出一條簡單恒定的育兒理念:不管教。具體關注三個話題:學會真正獨立;如何幫助孩子正確地面對學習;如何與孩子構建起更加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通過淡定坦然的不管教,為孩子賦予自我成長的勇氣和動力。
指出集體無意識的育兒誤區(qū)
有人說,一個孩子是“家庭子宮”和“社會子宮”共同的分娩物,社會學家也認為:人是出生兩次的動物,第一次出生使其具備了外在長相,第二次出生使其具備精神長相。而一個人“精神長相”的美丑,往往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好壞呈正相關,而父母則是孩子發(fā)展階段最重要的引導者。由此可見家庭教育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不是人人天生能當好父母,教育好孩子是一門藝術。有多少父母把“聽話懂事”當成評價孩子好壞的標準?有多少父母每天除了關心孩子學習就不再過問其他?有很多父母借著比孩子見多識廣,就對孩子嚴加看管,還理直氣壯地為自己的控制欲正名:孩子小,不懂事,我管他是怕他學壞。有很多父母自以為是過來人,就否定孩子的優(yōu)先決定權,還義正詞嚴地為自己的過界行為辯解:孩子沒經驗,我得替他把關,避免他走彎路。嘮叨、講道理、一邊無私付出一邊抱怨孩子不領情,這些是很多父母愛干的事。這個時代如此,以前的時代如此。但是,歷來如此,就一定正確嗎?大家都這么做,就一定合理嗎?為什么父母感動了天,感動了地,就是感動不了孩子呢?大人一邊在呼吁民主、平等、自由,一邊自己卻在干著限制孩子人身自由的事還不自覺。岸見一郎研究安德勒心理學30年,結合自己養(yǎng)兒經驗,寫出的《不管教的勇氣》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們普遍陷入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育兒誤區(qū)。
提出前瞻性的全新教育理念
教育已拔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但教育失敗的案例屢見不鮮。這就說明:曾經的教育理念已不適用于現在的時代。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何不趁早嘗試一種全新的理念?本書提出了一套與傳統(tǒng)教育截然不同的新觀點:
不管教少操心。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健全的人。岸見一郎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自立”。管教太多,依賴就太多,孩子就發(fā)現不了自己的價值,很難充分自立。而父母在職場上常會自顧不暇,回家后還要幫忙解決孩子的問題。連軸轉的生活,容易引起情緒的爆發(fā)。孩子有孩子的課題,父母有父母的課題,互不干涉才好。否則,兩敗俱傷。君不見輔導家庭作業(yè)引發(fā)心肌梗塞的新聞已不是新鮮事,君不見因輔導家庭作業(yè)引發(fā)夫妻關系惡化、親子關系異化的文章滿屏都是,因過度教育引發(fā)的“弒母案”“殺師案”,早已刺痛了我們的神經。有個詞叫“矯枉過正”,說的是管教太多的危害。不能促進親子關系和諧發(fā)展的行為都不是正確的行為。當然,本書的“不管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為。它是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前提下引導孩子真正自立。作為一個八歲孩子的媽媽,我也有因不放心導致管教太多引起孩子叛逆的苦惱,我目前正在嘗試這個理念,感覺效果還不錯。
不表揚不批評。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評價。親子關系不等于上下級關系。表揚會破壞平等的親子關系,不能起到長期激勵的效果,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作為一名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教師,我發(fā)現很多孩子是為了被表揚去努力的,一旦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努力。不單是孩子,即便是心智成熟的大人,也會有因不被重視就不好好干的經歷。表揚并不是萬能的,那批評呢?面對孩子任意妄為,家長肯定會批評。事實上,孩子即使被批評也絲毫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常被批評的孩子,要么懦弱自卑,要么故意做出更出格的行為來刷存在感。批評會讓孩子陷入惡性循環(huán)。沒有“壞父母”,只有不會想辦法的“笨父母”。肯定有比表揚和批評更好的激勵手段。《不管教的勇氣》給家長們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幫助孩子把壞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長驅動不哄騙。很多家長為哄孩子學習,常說:好好讀書了,長大了就會輕松;書讀得好就會出人頭地。為了輕松而讀書的孩子,他是更在乎現在的輕松還是以后的輕松?為出人頭地而努力的孩子,一旦遇挫,還會有繼續(xù)努力的動力嗎?大家都為了出人頭地去讀書了,還容易陷入惡性競爭中。況且,彎弓搭箭,不一定能百步穿楊;子彈上膛,不一定能一發(fā)中的。讀書和成功是兩個不同范疇的課題。欺騙孩子讀書好就能成功,一旦讀書好人生不成功的例子多了,“讀書無用論”就會泛濫??梢姡煤弪_的方式激勵孩子學習不可取。心育天地,才能大有作為。心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孩子才會有長期努力的動力。有貢獻感,就會奮發(fā)向上;自私自利、眼光短視,就愈發(fā)容易陷入動力不足的窘境。作為家長和老師,我感覺這個理念的可操作性很強。
讓人人都能看懂
書的理念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并不容易。即使是知識淵博的學者,也難免陷入集體無意識的誤區(qū)。不管是高知層還是低知層,都可能成為這本書的受眾。所以,作者用樸素的語言去把道理講透,又不乏睿智的閃光。看此書,你會覺得在接受一位蕙質蘭心、衣著樸素的清麗女子的點化時,忽然看到她眉心的美人痣,頓時為她的顏值傾心不已。比如,很多父母不能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足,岸見一郎就告訴我們:“短處或缺點就像是黑暗,黑暗并不是作為實體而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像對待具體事物那樣去消除它?!倍嗝搭V堑乃枷?!我的心胸豁然開朗了,對女兒的缺點也包容了。岸見一郎還說:“黑暗既無法移走也不能消除,那該怎么辦呢?投光明就可以?!睒闼氐恼Z言有醍醐灌頂之效。原來,改變不足的最好方式是關注長處。
《不管教的勇氣》不是提倡完全不教,而是以尊重孩子生命律動、尊重孩子自由人格為前提,有所教,有所不教。尊重生命,事半功倍。任意支配生命,就等于踐踏生命。(作者單位: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qū)湘南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0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