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校長和教師有機會外出參加培訓,通過考察、觀摩、聽講座報告開拓視野、更新觀念,啟發(fā)思考。你會發(fā)現,作報告者和聽講者都喜歡故事。
人的大腦喜歡形象的故事、圖片、圖表、聲音,不喜歡抽象的概念、理論和枯燥的文字、數字。報告者為了追求現場效應,避免聽眾走神、喧嘩或者睡覺,往往會刻意講述故事迎合聽眾的喜好和需求。缺乏學術訓練的一線老師也更喜歡聽動人的故事,而不喜歡聽深奧的概念和理論。
不是說作報告就一定不能講故事,也不是說聽故事就一定沒作用。其實,在彰顯意義、表達情感等方面,故事有獨特的價值。只不過,故事分為好的故事和不好的故事。好的故事蘊藏真理,不好的故事充滿偏見。講故事的本質是通過解釋去偽存真,剝繭抽絲,讓真理顯現、豁亮。講故事是一種能力,故事講好的關鍵是內在的領悟、洞察以及對自我炫耀的必要克制。然而,許多講故事者缺乏這種洞察和警惕,為了追求故事的精彩,常常在有意或無意中,放大絕對性忽視復雜性,放大主觀能動性隱藏世界的偶然性,在講述中凸顯了故事的精彩與自我的幽默機智,但遮蔽了真理的顯現,導致聽眾買櫝還珠,誤把“指月之手”當成了“月亮”,不是徹悟了一個真理,而是崇拜了一個偶像。
有的辦會者為了吸引一線校長和教師參會,也往往邀請善于講故事的專家來作報告,導致有的研討會、研修班、論壇成了“故事會”?,F場效應雖然很好,但學術水準降低了,學術性被稀釋了。教育是一門專業(yè),除了熱愛和激情,還需要冷靜和深思,需要孜孜不倦進行科學探究。
專家的講座會決定聽眾的學習內容,聽眾的喜好也會塑造專家的認知。也有的專家不愿意講故事,但一講稍微抽象的知識,聽眾就心不在焉,走神打盹,而一講故事,聽眾就聚精會神,如果能把教師日常的苦楚或牢騷表達出來,更容易贏來掌聲和歡呼。但效果呢?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接受按摩只能緩解疼痛,但不從根本上治病。
外出培訓,少聽故事,多聽“干貨”?!案韶洝本褪菍崒嵲谠诘闹R、方法和技能,是教育教學中的真諦和規(guī)律。聽報告和講座要積極主動進行對話,而不是一味被灌輸。所謂的對話,不是必須站起來向講座者提問,而是用批判性思維對聽到的內容追問、分析、判斷,最好還能條理清晰地書寫出來。
進一步深究,培訓效果不取決于聽的是故事還是干貨,而是看你大腦中是否有一個整體認知框架。認知框架就像一張有捕捉能力、解釋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巨大的網,不管你觀察到、傾聽到什么,都能產生鏈接,或同化或順應達到平衡,久而久之頭腦變得豐富和深刻,在分析評論教育教學時有一種思想的深度和眼界的高度。沒有認知框架,就容易被外界的復雜現象和紛亂的聲音牽著走,學來學去,大腦裝了一大堆散亂而無法運用的信息。
如何建立認知框架?魏智淵老師分析得非常精辟:
“必須排除碎片般的信息以及狹隘的專業(yè)知識的遮蔽,恢復對人類根本問題以及各個專業(yè)根本問題的思考,并在這些思考之間建立關聯。而要恢復對根本問題的思考,必須從五花八門的流行讀物中掙脫出來,回歸到對根本書籍的研讀?!?/p>
“通過恰當的與生命、生活相關聯的閱讀,在教師內部形成一種‘深刻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同時包含了信仰與智慧。信仰是指教師對自己職業(yè)的態(tài)度以及自我認同,智慧是指擁有強大的根本能力,能夠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yè)知識使之成為整體,并使一切知識背景化的能力。”
要實現這點,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艱苦啃讀,需要長期扎根教室的踐行,更需要對自我絕對的信任。你準備好了嗎?
(作者系山西忻州師范學院教師、新教育實驗網絡師范學院執(zhí)行院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4月24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