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泰山山水,閃耀古今,早有登泰山俯覽雄峰美景,“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念想。
山以岳尊,岳為東最。泰山僅僅海拔1545米,在五岳里并不算高,但卻被尊為五岳之首??陀^地講泰山既不雄奇險峻,也乏秀美靈動,亦無清幽曠遠(yuǎn),比起黃山等風(fēng)景見長的名山不足多說。泰山的美表現(xiàn)在雄渾天成和巍峨磅礴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東方文明的代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疤┥桨?,四海皆安”,這座山已經(jīng)超越了自身,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之山,是人與天交流之山。
雨夜,我們來到泰安,雨也帶來了失望??梢贿M入天外村,大雨驟歇,清風(fēng)撥霧,狼牙新月。在天地廣場席地休息,光線熹微,到一四柱三門式石坊,額篆書“岱宗坊”,造型粗獷,簡潔。開足LED手電筒,凝望良久,莊重華貴、厚重滄桑。
穿過“岱宗坊”疾行至“紅門曉日”,路燈閃爍,林蔭夾道,石級綿延。紅門依山而建,朱漆城墻,直逼眉門,廊亭飛檐斗拱,綠柳周垂。拱形的洞門是登泰山的中軸線關(guān)隘之處,相傳始皇嬴政由此登山。
腳板踏石板至中天門,松濤晨鼓,人流漸豐,豁然開闊。層層疊疊、高高低低的石階承載過古往今來的腳步,經(jīng)受了千年歲月的侵蝕。途中,不乏專業(yè)登山者,體態(tài)輕盈,活力四射。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弊灾刑扉T始,曲折山道,峰回路轉(zhuǎn)。過造型典雅云步橋,經(jīng)“東天一柱”,山勢漸高,山風(fēng)益盛?!暗搅耸吮P,游人心里寒”,中天門至南天門,行程僅千米,卻要拾級數(shù)千,雙峰夾峙,盤路嵌于中,磴道沖霄,云梯懸自天,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發(fā)頂。起始我們還興致勃然,僅僅半個時辰,心蹙力乏,雙腿灌鉛。為觀賞泰山日出,縱有千難萬險也得硬著頭皮奮勇攀爬。
云步橋附近一塊石頭上刻著的“從善如登”頗有新意。人多說從善如流,大約世間真善不多,從善更不易,從善如登有如登山觀海,徒具想象力。自卑而高,自邇而遠(yuǎn),從善到底是一件向上的事情,不付出艱辛是不行的。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南天門在泰山十八盤之盡頭,舊稱三天門、天門關(guān),海拔1460米,最為危聳,上即絕頂。借助月光和LED手電筒光,立門俯視,“天梯”高懸,云濤洶涌,涼風(fēng)徐徐,欲飄似仙。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疤旖帧备呷朐铺?,仿古商鋪林立,亦街亦市,人行其間,猶如“步入畫卷,夢回千年”。稍作休息,吃過早點,有人咋呼日出時辰已到。眾游客無序而跑,豁然四望,胸恢意廣?!岸啡灰环迳希恍湃f山開?!碧┥斤@示了它的熱情,五元人民幣背面的“五岳獨尊”景觀石在燈光下,遒勁、清晰,霸氣而親切,陌生而熟悉,與泰山的厚重極為相稱,近五個小時顛簸疲憊霎時消失。游客們相機頻繁的咔嚓聲伴隨著閃光燈記錄著精彩的瞬間。庶幾,行至碧霞元君祠,一組宋代的建筑群,布局靈巧,別有風(fēng)格,善男信女于茲拜祭。據(jù)說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yīng)九州”,心到佛知,只要許愿,有求必應(yīng)。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名山自有高處”。過碧霞祠,我們登上玉皇頂——唐宋時期皇帝封禪的遺址、泰山主峰之巔,觸目所望,無不驚艷。玉皇廟將峰頂圍在院中,內(nèi)有一極頂石,朱紅的“泰山極頂”四字,在LED柔和的燈光下風(fēng)味獨具。“孔子小天下處”、康熙“惟天為大”等的書法碑碣石刻,自秦漢至今,歷代皆有,楷行草隸篆彌眼滿山。既有千言巨制,亦有一字之驚,王者之言黔首之語,或精雕細(xì)刻或古拙粗獷,充分凸顯書法藝術(shù)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fā)展脈絡(luò)。印象最深的當(dāng)數(shù)秦泰山刻石。書法嚴(yán)謹(jǐn)渾厚,平穩(wěn)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zhuǎn);結(jié)構(gòu)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nèi)巧,疏密適宜?!夺肥贰贩Q:“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迸R風(fēng)而立,素心相連。在這漫山遍野,福地洞天,沉迷于種種古韻、種種遺風(fēng),橫生出古趣、新愛、禪意和醒悟等種種感懷,“天下第一山”疑竇亦慢慢解開。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彪S山路轉(zhuǎn),雄偉突兀的泰山吞云吐霧,整個岱頂云霧繚繞,如夢如幻,氣象萬千。赫然出現(xiàn)“日觀峰”三個朱紅大字,有備而來的人們帶了帳篷在此安營扎寨。興奮、期待,十分鐘、一刻鐘、半個小時,天是烏藍的天,云是飽滿的云,直到天大亮,也沒有看到那輪火球躍出地平線。許是“泰山日出”別有深情,故意讓我們留個“想頭”,希望我們下次再來。
人生猶如登山,循徑而上,堅持不懈,到達屬于自己的高處,看到不一樣的風(fēng)景。人生不如登山,一座山登完了,還有數(shù)座山需要攀登,生命不息,攀登前行不止。
(作者系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中國教育報》2020年10月30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